深夜漫谈|土地与星空

梦貘 2021-12-27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突然想写点儿什么东西。

这篇我不会写具体发生的事儿,而只是漫谈一些自己的感想。因为写具体的事没有什么意义,我没有和读者分享自己生活的欲望。这篇文字,更应该像是写给自己的,而不是发表在博客上。但总之,它出现在了这里。

我是有写日记的习惯的。从2017年就开始写了。但完完整整的每天都写日记的,也就坚持了一年多。当时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每天都要写,不管写什么,写多少,总之要写下去。但后来发现这还是挺难的。因为我有种嘴碎的习惯,什么都喜欢多写,日记渐渐的就变成即浪费时间又没什么营养的东西了。当时头一年多支持我写日记的,完全是某种纯粹而炙热的,和日记无关的情感,也是我在每篇日记中都要提及到的。

后来还是经不住太过繁琐,终究没有每天都写下去。一开始是变成了周记,后来干脆是随笔。

发现日记变成随笔以后,反而变得更有意义了一些。因为文字是承载情绪的。当写日记不再是一种任务的时候,就只有当自己感情浓烈的时候才会想写下来。当然,大多数是深夜emo。有些人的emo可能是深夜网易云,但我没有听歌的习惯。因此我的emo就是夜里独自发呆,然后趴在床上写一篇乱七八糟的日记。

我的日记选择的是电子档,因此不怕遗失,也不太怕被人看到,所以写的都是一些真的东西,我真的想法。我的想法、困惑、期望、生气都能在日记里找到。

人是一种身份生物。社交就是,先要确定双方的身份,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活动。这也就决定了,人在任何一个同类面前,都不可能是完全坦诚的。除非是崩溃,特别彻底的那种崩溃,心理防线完全崩塌,一切真实像洪水一样喷涌而出的时候。

就像我说的,文字是能承载情感和力量的。人类的内心其实是十分敏感的,只是为了在社会上生存,为了维持自己的各种身份,或者用时髦一点的词来讲,人设,才不得不假装粗糙的。但那种敏感细腻是藏不起来的。深夜的emo和“成年人的崩溃”就是明证。对我来讲,不用每天写日记了以后,日记就成了一个疗伤的手段。当然,也不一定是什么大伤,就是那种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破事儿。文字能承载情感,也能给予力量。深夜躲在被窝里敲字的行为,是自己舔舐伤口。

我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而且思想这东西,没边儿,你无法控制自己会想到什么,所以我的文字也是比较散的。

最近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事,让我有了一些感触。反正感觉放假以来的生活挺乱七八糟的,就那种,生活有一点点脱离了你的掌控,有一点点偏轨的感觉。但也不是太离谱儿。总之,我的感受就是,中国人实在是太务实了。

最近我连发了几条推特,吐槽中国人缺乏性教育和死亡教育,中国人面对亲人很难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毫不夸张地说,在孩子接触互联网后,家长对一个孩子的了解,真的不一定有一个网友多。

当然,这看起来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语言不能完美的概括人的心绪,我的语言功底也并不好,所以种种微妙的感悟,概括起来就成了老生常谈。其实也挺好笑的,是吧。

中国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土地。中国人和土的缘结太深了。有一个段子,说中国人就算到了国外,如果有一小块地,也会选择种一些东西的。包括我们管有钱人叫“土豪”,也是这样。

黄土的秉性是务实,就像中国人的性格。在中国,比较常见的一种父亲形象就是那种,沉默寡言,为家庭默默付出,不善表达情感的。母亲的形象稍微好一点,但在表达情感,表达爱上,也不免笨拙。我们管这叫“无言的爱”。

我觉得这是一种美化。诚如上文所说,人类的思想和心绪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靠语言沟通尚不能完全展现,更何况靠这种“沉默”。前两天有个推友说了一段话,我觉得十分精辟,他说,中国式家长,给孩子的爱是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的,既没有多到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也没有少到让他们能心安理得的和父母恩断义绝,而只是让他们痛苦。我觉得说的是十分精辟的。其实这种状况,换一种不那么露骨的表述,也可以叫“代沟”。我觉得,成长环境不同固然是一方面的因素。农业社会长期的重复劳作,经历过一个大鸣大放轰轰烈烈的年代,都很难保留下来什么细微的情感。但缺少沟通也是造成这种代沟的另一个原因。

缺少沟通,导致我们在亲人面前很难坦率地表露出什么情感。哪怕是正常的表现出脆弱(人类的个体是没有那么坚强的,心灵更是有些脆弱,这是正常的),都会莫名的感到羞耻,会想到父母的“都这么大个人了”、“男子汉大丈夫”。甚至就算父母没说什么,事后他们无意间表露出来的“那有什么”,也会让你感到不舒服。鲁迅说得对,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不光是很难在父母面前表露出负面情感,甚至对父母表达爱也是一种难以启齿的行为。年龄小的时候还好,越大越感觉羞耻。这并不是一个个例,而是整个社会的风气。社会在潜移默化的规训你,给你灌注一种思想,成年人,要坚强,要有担当,不要轻易表露出自己的脆弱,于是我们下意识地在家里也这么做了。

因此,大部分的家庭生活,其实是不咸不淡的,搭伙过日子。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或许就算本身还有一些精微表达的能力,也会慢慢丧失了,“被岁月磨平了棱角”。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更习惯在互联网上释放自己的情绪。“在网上,没人能知道你是一只狗”。这是多年前互联网的一个slogan。当然,放在今天或许不那么贴切了。今天的互联网,早已成为融入生活的一部分了。充满了生活的痕迹。网友也不再是虚拟的朋友,而是真正的朋友,只是不常见面而已。

我十分庆幸生活在了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在网上,大家可以摈弃自己现实中难以改变的身份、容貌,而以一种更为精神的方式交流,这种语言对语言,思想对思想的碰撞,反而更加纯粹。

所以,对网友表露心迹,在素未谋面但早已是亲友的网友的聊天框里大哭一场,反而比在家人面前更容易一些了。

当然,不想让家人担心也是一层因素。

每当这时候,我都想起来底的一句话,这个社会就是龌龌龊龊,拉拉杂杂的,大家一起软软烂烂的炖在一个锅里,谁也离不开谁,谁也离不了谁。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的社会极度缺乏死亡教育。我们对死亡的认知,可以说是各式各样的,但总体来讲还是倾向于避而不谈的。以至于当死亡真的来临时,甚至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该以怎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个事情。

而面对非人类的死亡,又显得太过随性。

我总觉得,死亡教育也是人生教育的重要一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各种各样生命的流逝,是人性的重要体现。

当然,这些没什么意义。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这是实话,但有人死了,有人还活着。活着的人怎么看待这件事,是真正无用而又有用的东西。

我有时候觉得各种小动物真的很可怜。尤其是作为宠物的小动物们,人类完全就是他们的上帝。哪怕是一个在人类社会混的很不好的人,只要肯花点儿钱,也能当上某一两只小动物的“救世主”。而救世主竟然是不需要考试的!我觉得这很可怕。

哪怕是处尊养优的品种猫猫,被关在几十平几百平的笼子里,怕也是不会开心的。

当然,进化了几十万年,猫猫狗狗,各种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和人类一样强,既然没得选,那不如就享受吧。打不过,就加入,这样。

我觉得我对死亡的态度很好,对各种小动物的死亡,以最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来反思,来悲伤,而对自己的死亡,则看的风轻云淡。

我甚至有一个想法,一个特别的成人礼,那就是每一个孩子,在18岁的那一年,都要试着写一份遗嘱,假如自己哪天不幸逝世了,想怎么安排自己,怎么安排和自己有关的人和事。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去年看到有个上大学的姑娘,立了一份遗嘱,送去公证了,我就有了这个想法。

我也想过立一份遗嘱然后送去公证,但查了一下,公证费用400多,好像又有点儿不值。

但写遗嘱这件事儿还是很重要的,有时间一定会动笔。

其实死亡也没有什么,更不会“晦气”,它只是生活中万千普通事中的一件。尽管明天、明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后都不一定死,但对自己的死有安排,总比没有安排强。

这就是我标题里提到的“星空”。

这篇文字也算是深夜emo的产物,因为今晚突然感觉到生活有一点点脱离自己的掌控。但其实也没什么。

可能文章里有很多暴论,但我既不打算辩论也不打算更深一步的论述。这是一篇情绪使然的作品,仅此而已。

写东西确实能疗伤。

以上。

本文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