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 | 有幸生于这个时代的我们

梦貘 2023-01-18

有幸生于这个时代的我们

——B-HU资源建站一周年有感

今天闲着没事儿翻聊天记录,找到了2021年12月7日友人给我发的一个word文档,收集了一些关于怎么找资源的方法,这个文件就是b-hu资源的缘起。才发现b-hu资源已经建站一年多了,总感觉应该写点儿什么,来庆祝这个迟来的一周年。

一年多来,一直在对b-hu资源进行增补,网站早就从当初那个只有十几个链接,页面丑不拉几的小破站,变成了一个收录了几百资源网站的庞然大物,这是一年前的我肯定想不到的。

在一点点对网站进行增补的过程中,也有了一些感悟。不如说这个网站像朋友一样,陪着我慢慢走过了这一年,在整理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互联网的认知。

之前就想过,要不要给b-hu资源也开设一个博客分区,讲一讲它背后的故事。但转念一想,我已经有一个博客了。再说,一个资源站,讲它背后的故事,未免矫情,于是作罢。

其实说来,这个网站应该算是我赛博仓鼠癖的一个直观体现,就是碰到什么东西,都想收藏起来,以后肯定用得到。我Chrome中的5k+书签,也是仓鼠癖的另一个体现。

建站的过程中,我的最大感悟就是,能够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真的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其实以前我也有类似的认知,但只是停留在嘴上说说而已,更新b-hu资源的这一年里,我从方方面面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两个网站,是Zlibrary和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这两个网站,大概也是对我话的两方面最好的注释。

Zlibrary代表的是互联网的开放和共享精神。和SCIHUB一样,Zlib提供了一个方便且廉价的知识获取渠道。尽管它不是那么的合法合规,但我仍愿称其为互联网上的普罗米修斯。从我初中入手了第一台Kindle到现在,我一直都是电子书的坚实拥护者。一是因为近些年实体书越来越贵。虽然没有到买不起书的程度,但我的兴趣比较多变,想看的书种类比较杂,有的甚至不太好买,或者很贵。而且很多书没有兴趣,看到一半便会丢下。如果是购买实体书的话,将是一笔不小的消费。二是,“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不单是一个空泛的形容,更是句实打实的话。实体书不但不便于携带,要转移的时候也实在是很麻烦。而且,虽然我爱读书,但并不是一个爱书人,很多书在我手上的保存情况都十分糟糕。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我选择拥抱电子书。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想看的有些台版书和境外出版的书,想要搞到实体书实在不太容易,自己打印也有风险,索性读电子版了。

因此Zlib这种服务,虽然不太合规,但总有其存在的合理之处。就像SCIHUB一样,知识的本质应当是开放和共享的,就像早期互联网精神是共享一样。Zlib做的事儿,打破了由物质和财富构成的精神壁垒,让我们能在精神上更自由了一些。

当然,Zlib的所作所为并非没有值得指责之处,哪怕是站在支持开放互联网这个论点上也是一样:它从libgen单向同步资源,又不开放自己的数据库。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将一部分电子书和它自己的服务绑定了,如果它没了,那么一部分电子书也将面临消失的风险。并且zlib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也有目共睹。基于此,我想大家推荐另一个网站,Libgen,和Zlib差不多,但下载不限速,可以匿名上传,数据多点备份。除了网站界面没有中文和中文搜索比较糟糕以外,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则代表了我们幸运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极大的改善了我们学习和做研究的条件。我第一次知到这个网站的时候,惊为天人。很多古籍都可以在这里全文检索。更令我惊讶的是,这个网站竟然是由一群美国人做的。

今天还在和友人讨论,我说我想梳理一下“发”这个字的意思变化的过程。友人说,我可以直接去网上搜索说文解字的原句,应该能找到很多人的注释,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排列,就能够梳理清楚了。

这是一个很清晰的依托于信息检索技术的工作流程。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可能我就要在浩如烟海的书山中寻找,而互联网的出现,给这个流程简化了许多。

同时,这个网站也展现出了某种匠人精神,就是竟然真的有一批人,愿意在这种繁琐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上投入精力,并且真的做出了这么优秀的一个网站,运营了这么多年。

其实这也是互联网的迷人之处: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拥有自己的一个小花园,不受外界干扰的打理。有外人误入,则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一般,感慨万千:原来世界上还有如此宝地,主人一定是个细致的人。

这种惊喜的感觉,我愿称之为赛博版本的游园惊梦。

其实整理b-hu资源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有这种感觉。你以为的再小众的需求,总有人在认真做,而且一做就是好久。

其实感慨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互联网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拉平了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和壁垒,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彩更宽广的世界,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更加自由的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

可能因为我是ENFP的原因,做事儿很心血来潮。b-hu资源这个网站的诞生,可以说本来就是一系列的心血来潮。收到一份文件,心血来潮的想分享给大家,于是去学习制作网站。觉得网站太臃肿了,心血来潮的想要重构一下,于是花了一下午换了框架。突然翻到消息记录,发现网站已经一年了,于是心血来潮的写了这篇杂谈。

关于网站的名字,b-hu资源,其实没什么意义,只是因为当时随手买了这个域名,把博客以及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都绑在了这个域名上,于是便这么叫了。当时为什么买下这个域名,其实是一个无聊的谐音梗。用了一段时间,想换一个更中意的域名,但一方面大家已经记住了这个域名,另一方面域名在google搜索已经有了权重,于是便作罢。现在这个域名对我来讲没有任何意义,因此b-hu资源也永远都会是b-hu资源,b-hu这个字段没有任何对应的中文意思。

b-hu资源的诞生本身,其实也是互联网开放性的一种体现。这个网站采用了开源的docsify框架,搭建在免费的GitHub Pages上面,使用Cloudflare的免费DNS解析,只有域名,因为我当时的冲动而花了钱,其实也有免费的替代方案。

我本身没有任何代码基础,所学的专业也和计算机相去甚远。这个网站,可以说也是在我的一步步摸索中成长起来的。

大家可以去看看公告里beta0.1和beta0.2的网站,和现在的版本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变化还是很大的。但说实话这里面我本人的功劳是最少的,全依赖于开源的优秀项目和互联网。

然后谈谈我对b-hu资源这个网站本身的一些思考。

理想中互联网的特性应当是开放、共享、持久。但现在的互联网确实封闭和短暂。各家服务都在构建自己的、排他的小圈子,今天还在的内容可能明天就消失了。互联网已经从当初澄澈的涓涓细流,成长为了大浪淘沙的滚滚洪流。

b-hu资源想做的事儿,其实就是在这些滚滚洪流中捡出一些对大家真正有用的好东西。毕竟这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这些好东西,不应该被埋没。

记得有一位推友曾经吐槽,说现在中文搜索引擎的搜索质量已经在下降了,英文世界也有这个趋势。或许将来的某天,知到要找什么信息,应当在哪个小众的平台搜索,也会成为一门技能。

我觉得这个趋势已经在渐渐显现了。因此b-hu资源希望把这些小众的东西搜集起来,放在一起,就像搜索引擎聚合所有搜索结果一样,让互联网的使用更便捷一些。

当然,b-hu资源当初的定位是偏学术的,准确来讲是偏文科学术的。因为这和我所熟悉的领域最为接近。但后来基于我的爱好,又向素材和技术领域拓展了一些。

在这种情况下,当初的单页网站已经显得臃肿,现在docsify框架似乎也有点不堪重负的样子。但我还没有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可能是我的奇怪的拧巴,我希望b-hu资源是一个不需要费力维护,并且可以很轻易的建立镜像站的网站。而docsify正好能满足我的要求:随便下载下来扔到任意一个web服务器上就能运行,也可以很方便的拓展和维护。而且对代码水平的要求接近没有。这是我目前看到的任何一款导航程序都不具备的。

当然,虽然代码能力几乎为零,但我还是有一些野心(或者说仓鼠癖x),希望b-hu资源收录的东西向更多的领域拓展。因此如果你有。。什么好用的网站,可以联系我并发给我,我会整合进去,如果你有更好的网站框架,也欢迎推荐给我。

在维护、更新b-hu资源的过程中,我也算是边摸索边学会了一些技能,比如一些粗糙的JS,正则表达式和css。虽然水平仅限于在反复的测试中修改别人已经写好的代码,但对于完全没有计算机基础的我来说仍有着不小的成就感。

当然,虽然我本人有一些很大的想法,但对自己有几斤几两,我也拎的很清楚。所以b-hu资源的定位将永远是一个偏学术向的个人用资源搜集网站。在条件和技术允许的情况下,我会继续升级网站和拓展内容。但这个网站的基调永远是个人向的,仅由我一个人运营,不会交给任何组织来接手(当然,如果有人想使用b-hu资源的源码和数据构建另外的网站,我十分欢迎,这正是互联网的共享精神),也永远不会做商业化运营。

似乎不知不觉又写了很多东西,最近写文章越来越散,越来越不像样子了。但姑且以这篇又乱又长的文章,来纪念b-hu资源的一周年吧。希望它能更长久的走下去。

“互联网短暂易逝,但b-hu资源希望它更长久一些”

本文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