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晓铭逻辑22杀AI笔记

梦貘 2025-11-04 13:34

前言

最近在看公考,B站上找了个讲逻辑的老师,感觉有点东西,所以就把他的课让AI整理成笔记了,在这里放一下,我慢慢看慢慢学。

课程链接:章晓铭逻辑22杀(2026全新,逻辑判断,适合公务员考试、事业编、选调、三支一扶;国考、省考、适合0基础和老手)_哔哩哔哩_bilibili

正文

📌第一讲:选项提示思维

一、 判断推理概览与目标

  • 四大核心板块:
    1. 逻辑判断
    2. 图形推理
    3. 定义判断
    4. 类比推理
  • 考试重点: 逻辑判断图形推理 题量大,知识点多。
  • 本课程目标: 针对逻辑判断板块,拆解公考(公考、事业编、选调等)常考的 22种命题模型,并讲授核心解题技巧——秒选思维(又称“张晓明逻辑22杀”)。
  • 考生目标: 实现 “又对又快”,从命题人的角度出发,“偷走命题者的逻辑”,实现反杀。

二、 逻辑判断三大题型与核心思维

  • 逻辑判断三大类题型:
    1. 形式逻辑
    2. 分析推理
    3. 论证逻辑
  • 高级解题思维: 掌握高级解题思维,将做题时间从 1-2 分钟减少到 15-30 秒 左右,实现思维上的突破。
  • 逻辑22杀总体目录:
    • 分析推理: 5大秒杀技
    • 形式逻辑: 8大秒杀技
    • 论证逻辑: 9大秒杀技
    • 总计: 22个秒杀思维。

💡 第一杀:分析推理秒杀技之一 — 选项提示思维

1. 方法定义与高级性

  • 方法定位: 非常高级的方法,属于 “不走寻常路” 的解题捷径,实现 换角度思考
  • 核心思路(侦探柯南视角): 面对复杂的题干(如密室谋杀案),不急于正面分析和推理,而是先去看 选项

2. 选项提示思维使用步骤

  1. 切入选项: 先抛开复杂的题干,观察选项是否存在 “共识”(共性信息/共同指向)
  2. 确定必然性: 如果存在共识,则该 “共识信息” 一定是 必然的结果(一定成立的事实)。
  3. 快速筛选:
    • 如果 选项能根据该共识信息直接选出 唯一正确答案,则直接秒选。
    • 如果 选项中有三个与该共识信息矛盾,则直接排除,剩下即为答案。
  4. 辅助推理: 如果 选项不能选出唯一答案,则借助该 “共识信息” 作为确定条件,再回到题干中进行推理。

3. 经典真题示例

序号 题目类型 选项共识分析 步骤详解
例1 选派问题 A/B/C/D 四个选项中,“乙” 均出现。 共识: 乙这个人 一定要选派
      推理: 乙是已确定的信息,将其代回题干作为切入口,简化后续推理。
例2 身份/职业匹配 选项都描述了甲乙丙丁的身份,关于 “丙” 的职业描述在四个选项中都是 “教师” 共识: 丙一定是 教师 身份。
      推理: 丙是教师是必然成立的,将其作为确定信息代回题干,进行分析推理。
例3 获奖人数与真假话 (2022年四川省考) A/B/C/D 四个选项中,甲(第一个数字)的获奖数都是 2 共识: 的获奖数一定是 2 个
      推理: ① 题干说“获得两个奖的人说假话”,因此可推断 甲一定说的是假话。② 甲说“乙和丙获奖总数和为五”,该说法为假话。③ 排除选项中乙和丙之和为五的(A:3+2=5, B:4+1=5, D:2+3=5)。④ 答案只剩 C
例4 考试对错与得分 (国考真题) 选项为1-10题的正确答案符号(对/错)。 共识: 观察选项中每题的对错符号共识。
      推理: ① 所有人(甲乙丙)都得了 70分,即都 对了7个,错了3个。② 观察选项共识: 第1题全错(正确答案是错),第2题全错(正确答案是错),第3题全对(正确答案是对),第5题全对(正确答案是对),第7题全对(正确答案是对)。③ 根据共识,得到 正确答案为错(1, 2)或对(3, 5, 7)。④ 对照甲的回答,发现甲在 2、5、7题答错(将甲的错题订正过来即为正确答案)。⑤ 甲错了3题,已找出 2、5、7,则剩下的7题一定是对的。⑥ 对照答案,锁定 B选项
例5 身份与猜测真假 (亚里士多德级难题) 选项关于 的来源地只有 东盟欧盟 两个。 共识: 一定来自 东盟或欧盟
      推理: ① 题干说“来自欧盟和东盟的那两客商猜的是错误的”,可推断 乙一定猜错了。② 乙猜测“丙是来自欧盟”一定是错的。③ 排除选项中“丙是来自欧盟”的(A和B)。④ 剩余 C 和 D。⑤ 选项关于 的来源地只有 美国非洲,可推断 丁一定猜对了。⑥ 丁猜测“乙是来自东盟”,该说法一定是对的。⑦ 排除 D 选项(丁说乙来自欧盟)。⑧ 答案只剩 C
例6 部门分配与真假话 (江苏省考) 题干:“三个猜测中 只有一个是对的”。 推理: ① 假设法:若 1 (甲入职人事) 为真,则 3 (丙不是人事) 必为真(因部门互斥),与“只有一个是对的”矛盾。② 故 1 必为假,即 甲不是人事。排除 A、D 选项。③ 观察剩余 B、C 选项的共识,丙的部门都是 人事部。④ 共识: 丙一定是 人事部。⑤ 丙是人事部,则 3 (丙不是人事) 必为假。⑥ 1 为假,3 为假,则 2 必为真(只有一个真)。⑦ 2 说“乙不是财物”,排除 B 选项(乙是财物)。⑧ 答案只剩 C

💡 逻辑推理秒杀技:极限思维(第二杀)

极限思维是针对特殊题型的克星方法,能帮助考生快速秒杀此类题目。

🎯 适用题型判断

当题目中出现以下关键陈述时,就可以使用极限思维进行解答:

题干或提问中出现如此陈述:每个 X 均有猜对” 或 “每个 X 都有人猜对

  • X 指的是题干中的特定对象(例如:名次、盒子、颜色、编号等)。

🛠️ 极限思维解题步骤

  1. 确定对象 X: 识别“每个 X 均有猜对”中的 X 是什么(名次、盒子、颜色、编号等)。
  2. 寻找极限对象: 在所有猜测信息中,快速找到那个 只出现了一次X 的信息或表述 。
  3. 确定正确信息: 关于这个只出现一次的 X 的表述,一定就是对的
  4. 结合选项秒杀/继续推理:
    • 利用这条确定的正确信息,先去排除选项,如果能直接秒杀就选择答案 。
    • 如果不能唯一确定答案,则结合题目其他条件(如“每个人都只猜对一种/一半”等)继续推理,将所有情况推导出来,或结合选项快速判断 。

📝 案例分析与讲解

📌 案例一:名次猜测(没有半真半假)

  • 题目条件: 五个人猜测名次,没有并列名次,并且 每个名次都有人猜对
  • 对象 X: 名次
  • 极限对象寻找:
    • 检查所有猜测,发现:
      • 第三名、第五名、第一名、第四名都谈到了两次或以上 。
      • 只有第二名被谈到了一次
  • 确定正确信息: 关于第二名的信息表述一定是对的,即:“乙是第二” 。
  • 秒杀: 找到选项中将“乙放在第二”的即可秒杀 。
  • 重要提示: 题目没有说每个人都只猜对一半(半真半假),因此不能因为“乙是第二”对了,就断定乙猜的另一个名次“乙是第三”一定是错的 。

📌 案例二:盒子颜色猜测(有半真半假)

  • 题目条件: 五个人猜测盒子颜色,每个人都只猜对了一种,并且 每个盒子都有人猜对
  • 对象 X: 盒子
  • 极限对象寻找:
    • 检查所有猜测,发现:
      • 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盒都谈到了两次或以上 。
      • 只有第一盒被谈到了一次
  • 确定正确信息: 关于第一盒的信息表述一定是对的,即:“第一个盒子是红色” 。
  • 排除选项: 利用“第一个盒子是红色”排除掉 A 和 D 选项 。
  • 继续推理(利用半真半假):
    • 第一个盒子是红色(对) $\rightarrow$ 戊的第二个信息“第四个盒子是红色”一定错(因为戊只猜对了一种) 。
    • 第四个盒子只谈到两次,其中“第四个盒子是红色”是错的 $\rightarrow$ 剩下的另一个关于第四盒的猜测“第四个盒子是白色一定是对的
  • 最终秒杀: 结合选项,答案最终锁定 C 。

📌 案例三:火锅菜品猜测(有半真半假)

  • 题目条件: 五个人猜测菜品颜色,每个人都只猜对了一半,并且 每个颜色的盒子都有猜对
  • 对象 X: 颜色的盒子
  • 极限对象寻找:
    • 检查所有猜测,发现 只有红色被谈到了一次
  • 确定正确信息: 关于红色的信息表述一定是对的,即:“红色盒子中是香菇” 。
  • 排除选项: 利用“红色是香菇”排除 B 和 D 选项 。
  • 继续推理(利用半真半假):
    • 由于“红色是香菇”是甲的第一个猜测(对) $\rightarrow$ 甲的第二个猜测“白色是豆泡”一定错(因为甲只猜对了一半) 。
    • 白色只被谈到两次,其中“白色是豆泡”是错的 $\rightarrow$ 剩下的另一个关于白色的猜测“白色是土豆一定是对的
    • 检查 C 选项,C 说“土豆在黄色盒子中”,与推理出的“白色是土豆”矛盾 $\rightarrow$ C 排除
  • 最终秒杀: 答案只剩下 A 。

📌 案例四:大洲编号猜测(有半真半假,需要多步推理)

  • 题目条件: 五个人猜测编号对应的大洲,每个人都只填对了一种,并且 每一个编号都有人猜对
  • 对象 X: 编号
  • 极限对象寻找:
    • 检查所有猜测,发现 只有 1 号编号被谈到了一次
  • 确定正确信息: 关于 1 号编号的信息一定是对的,即:“1 是亚洲” 。
  • 继续推理(利用半真半假):
    • 1 是亚洲(对) $\rightarrow$ 丙的第二个猜测“5 是非洲”一定错
    • 5 号只谈到两次,其中“5 是非洲”是错的 $\rightarrow$ 剩下的另一个关于 5 号的猜测“5 是美洲一定是对的
    • 5 是美洲(对) $\rightarrow$ 丁的第一个猜测“2 是欧洲”一定错
    • 5 是美洲(对) $\rightarrow$ 乙的第一个猜测“4 是亚洲”一定错
    • 由于 5 是美洲(对) $\rightarrow$ 丙的第一个猜测“2 是美洲”一定错
    • 推理 2 号: 2 号只谈到两次,其中“2 是欧洲”和“2 是美洲”都是错的 $\rightarrow$ 2 号只能是剩下的大洋洲
    • 推理 4 号: 4 号只谈到两次,其中“4 是亚洲”是错的 $\rightarrow$ 4 号只能是剩下的非洲
  • 最终确定: 1 是亚洲,2 是大洋洲,4 是非洲 $\rightarrow$ 答案最终锁定 C 。

总结与强调

  • 共性: 所有适用题目都包含“每个 X 都有猜对”的表述 。
  • 区别: 题型在形式上可能略有不同,有的没有半真半假(每个人都可能全对或全错),有的有半真半假(每个人都只对一半或对一个) 。
  • 核心: 抓住只出现一次的 X 的信息,确定其为正确信息,并以此为突破口解题 。
  • 考试策略: 务必结合选项做题,能直接秒杀就不要硬推所有情况,以追求速度和准确率

📚 逻辑22杀:第三杀——分析推理题中的排除思维

🎯 核心目标与问题

  • 核心目标: 讲解分析推理题中的排除思维(排除法)
  • 存在问题: 许多同学虽然知道排除法,但不知道什么时候用排除思维,以及如何切入、使用排除法 。

💡 什么是排除思维(排除法)

排除思维是反向思考的方法 :

  • 在分析推理题中,如果正面解题思考(即主体对象与信息内容一一匹配)不容易找到匹配信息 。
  • 可以反过来考虑:哪些信息和主体对象不匹配
  • 不匹配的信息对应的选项就是错误的选项,直接排除掉 。
  • 排除掉三个选项,剩下的那一个一定是正确的

⏳ 排除思维的使用时机与方法

1. 简单题目的方法

  • 边读选项边排除
  • 读到某一个条件对应得到一个不匹配的信息,立刻去看选项做排除 。

2. 复杂题目的方法

  • 可能需要两个条件,甚至三个条件综合来分析 。
  • 得到一个不匹配的信息,对应排除掉相应的选项 。

🔍 排除思维的切入点(“不匹配”的类型)

| 触发条件 | 关键词/现象 | 排除逻辑 | 排除结论举例 | | :— | :— | :— | :— | | 比较词 | “比” | 比较的对象与被比较的信息不匹配 。 | 德国人年龄大 $\implies$ 甲不是德国人 。 | | 并列词 | “与”、“和” | 并列的两者之间不匹配 。 | 孙老师英语老师一起喝过茶 $\implies$ 孙老师不是英语老师 。 | | 并列词 | “与”、“和” | 并列的两者之间不匹配(A与B,A就不是B,B就不是A) 。 | 曾小明刘亦菲的老公是两个人 $\implies$ 曾小明不是刘亦菲的老公 。 | | 常识/背景知识 | 某职业/角色必备的特征 | 缺乏该特征的主体不能匹配该职业/角色 。 | 甲只会说一种语言 + 职业有翻译 (需懂多种语言) $\implies$ 甲不是翻译 。 | | 常识/背景知识 | 某职业/角色必备的特征 | 缺乏该特征的主体不能匹配该职业/角色 。 | 乙不懂法律 + 职业有律师 $\implies$ 乙不是律师 。 | | 常识/背景知识 | 某职业/角色必备的特征 | 缺乏该特征的主体不能匹配该职业/角色 。 | 丙没有乞讨过 + 职业有乞丐 $\implies$ 丙不是乞丐 。 |

📝 经典复杂题型(“三对夫妻跳交谊舞”)

背景: 三男(甲、乙、丙)三女(A、B、C)组成三对夫妻。三个组同时跳交谊舞,舞伴双方不是夫妻

条件 综合分析 排除结论
1. 甲和 C 一起跳 舞伴不是夫妻 。 甲和 C 不是夫妻
2. 乙的舞伴是丙的妻子 核心推理: C 已经和甲跳舞,C 不可能再和甲之外的男人(包括乙)跳舞 。丙的妻子既然是乙的舞伴,那丙的妻子就不可能是 C 丙和 C 不是夫妻
3. B 的丈夫和 A 一起跳舞 核心推理: A 已经和 B 的丈夫跳舞 。甲已经和 C 跳舞,甲不可能和 C 之外的女人(包括 A)跳舞 。 因此,B 的丈夫不可能是甲 甲和 B 不是夫妻
综合 得到三个“不是夫妻”的事实 。 甲 C 不是夫妻丙 C 不是夫妻甲 B 不是夫妻

🧠 总结与强调

  • 不用列表法: 强调列表法(打勾叉)在考试中速度太慢,建议使用更快的排除思维 。
  • 不一定要找“是”什么: 做题不一定是永远要找到“一定是什么匹配”,而是要找到“不是什么匹配”去排除,可能会更快 。
  • 思维优先: 传递的是思维,一切都是思维,要学会快速加正确 。

💡 代入思维 (逻辑22杀之第四杀)

“代入思维”是一种在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军队文职等各类公职考试中一定会用到、大概率会考到的解题方法 。尤其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一拖五”题型中,代入选项验证作答更为常见 。

📝 什么是代入法?

  • 定义: 将选项代入到题干中去 。
  • 验证过程: 验证这个选项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
  • 结果判断:
    • 符合:该选项可能正确
    • 不符合(产生矛盾):该选项一定错误
  • 核心思想: 代入法就像相亲,把选项代入材料要求,合得来(不矛盾)就可能是答案,合不来(矛盾多)就不是答案 。

🧐 什么时候使用代入法?

在公职考试中,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考虑使用代入法 :

  1. 题干信息无法确定真假(无法推出确定性结论)
    • 当仅凭题干信息无法推出确定性结论时,不妨代入选项来验证 。
  2. 选项信息比较充分时
    • 例如,选项中涉及的对象(甲乙丙丁)特征(律师、教师等)信息全都出现时,构成信息比较充分的选项,可以考虑代入法 。
  3. 正向分析无从下手时
    • 根据材料的正向题干分析发现无从下手时,不妨直接代入选项验证来作答 。

📚 真题示例与解析

1. 示例一:真假推理题(小红的猜测)

【题干要点】

  • 甲乙丙三人,每人喜欢一种(流行、摇滚、民谣)。
  • 小红猜测:甲喜欢民谣、乙不喜欢民谣、丙不喜欢民谣 。
  • 关键条件: 小红只猜对了其中一个人的喜好(一真两假)。
  • 解题思路: 小红的三个猜测对象没有重复,彼此不矛盾,因此无法直接推出结论,直接代入选项验证
选项 代入假设 甲喜欢民谣 (错?) 乙不喜欢民谣 (错?) 丙不喜欢民谣 (对?) 真假数量 结论
A 甲喜欢摇滚 1对2错 满足条件,可选
B 甲喜欢民谣 - 2对1错 (不满足) 排除
C (略) - - - (非1对2错) 排除
D (略) - - - (非1对2错) 排除

2. 示例二:排列组合题(景点答案)

【题干要点】

  • 六个考生回答了三个景点问题(黄山、九华山、天柱山)。
  • 关键条件: 每个考生都至少答对了其中一道题
  • 解题思路: 三个景点的排列顺序有多种可能性,直接代入选项去验证,只要满足“每个考生至少答对一个”即可 。

| 选项 | 代入假设(正确答案) | 验证第1人 | 验证第2人 | 验证第6人 | 结论 | | :— | :— | :— | :— | :— | :— | | A | 天天黄 | 第1个考生全错 | - | - | 排除 (不满足“至少答对一个”) | | B | 黄天皇 | - | - | 第6个考生全错 | 排除 | | C | 煌煌天 | - | 第2个考生全错 | - | 排除 | | D | 天九九 | 全对 | | | 满足条件,可选 |

注意: 在排除时,只要找到一个考生全部答错,就可以立即排除该选项,无需继续验证 。

3. 示例三:多重假设推理题(籍贯猜测)

【题干要点】

  • 甲乙丙籍贯为江苏、安徽、浙江中的某个省(可能相同)。
  • 张、李、王三人对籍贯有猜测 。
  • 关键条件: 三个人的猜测均只猜对了一个(一真两假)。
  • 解题思路: 三个人各有三种猜测,正向分析可能性太多($3 \times 3 \times 3$),直接代入选项去验证
选项 代入假设(籍贯) 张红猜测 李梅猜测 王琴猜测 结论
C 甲安徽, 乙浙江, 丙江苏 甲江苏(错), 乙安徽(错), 丙浙江(错) 3错 (不满足) - 排除
D 甲江苏, 乙安徽, 丙安徽 甲江苏(对), 乙安徽(错), 丙浙江(错) → 1对2错 甲浙江(错), 乙安徽(对), 丙不是江苏(错) → 1对2错 甲是江苏(错), 乙是浙江(错), 丙不是江苏(对)1对2错 满足条件,可选

4. 示例四:大型真假推理题(招标中标)

【题干要点】

  • 只有一家公司中标
  • 九家公司进行预判 。
  • 关键条件: 九家公司中,只有四家公司说的是实话(四真五假)。
  • 解题思路: 条件过多,不要盲目找矛盾看其余,直接代入选项验证,只要满足“四真五假”即可 。

| 选项 | 代入假设(中标公司) | 1. 庚是(错) | 2. 丙是(错) | 3. 丙没中(对) | 4. 庚没中(对) | 5. 仁没中(对) | 6. 己中(错) | 7. 仁中(错) | 8. 戊中(对) | 9. 仁破格(错) | 真假数量 | 结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 己公司 | 错 | 错 | 对 | 对 | 对 | 错 | 错 | 错 | 错 | 3真6假 (不满足) | 排除 | | D | 戊公司 | 错 | 错 | 对 | 对 | 对 | 错 | 对 | 对 | 错 | 5真4假 | 满足条件,可选 |

注意: 逐字稿中的验证D选项的结果为四真五假,但代入过程中发现D选项验证结果实为5真4假

🔄 补充:代入法与假设法的结合

对于某些复杂的真假推理题,假设法是一种正向的解题思路 。然而,代入法在处理选项时,本质上也是一种针对选项的假设和验证

示例五:冠军推理题(判断错误题)

【题干要点】

  • 只有一个冠军
  • 条件1:冠军不是A就是B(要么A要么B)。
  • 条件2:冠军不是C 。
  • 条件3:D和F都不可能是冠军 。
  • 关键条件: 只有一个人的说法是真(一真两假)。
  • 解题思路:
    • 正向假设法:应从可能性最少的条件(条件1:冠军是A或B)入手 。
      • 假设1真:若冠军是A或B,则冠军不是C(2真),冠军不是D/F(3真)。结果是三真,与“一真两假”矛盾,所以假设1真错误
      • 结论:条件1必假,即冠军既不是A也不是B
      • 继续排除:通过代入E验证,发现冠军若是E,则2真3真,排除E 。
      • 结果:不可能是冠军的是A、B、E。可能是冠军的是C、D、F
    • 代入选项法:直接代入选项验证是否满足“一真两假” 。
      • 代入 C 选项(假设 C 是冠军)
          1. 不是A就是B →
          1. 不是C →
          1. D和F不可能是 →
        • 结果:1真2假 → C是可能的冠军 。
      • 代入 E 选项(假设 E 是冠军)
          1. 不是A就是B →
          1. 不是C →
          1. D和F不可能是 →
        • 结果:2真1假 → E不可能是冠军 。
  • 注意: 严格来说,原题问“谁是冠军”无法确定,只能问“谁可能是冠军”

🚀 总结代入思维

  • 什么时候用? 题干无法确定真假、选项信息充分、正向分析无从下手、真假条件多且复杂时 。
  • 怎么代入? 将选项代入题干要求,排除不满足条件(矛盾)的选项 。
  • 核心价值: 化繁为简,处理条件过多、难以下手的复杂逻辑推理题 。

根据您提供的逐字稿,以下是关于“假设思维”逻辑解题方法的详细笔记,涵盖了重点、方法和具体例子。


逻辑推理:第五杀——假设思维 (Hypothetical Thinking)

一、 假设思维的定义与核心原理

假设思维(假设法)是公职考试逻辑课程中,用于处理难度较高、耗费时间较长的分析推理题的关键方法 。

1. 定义

  • 通过设定一个假设,找到一个逻辑起点(Logic Starting Point)来进行后续推理 。

2. 核心原理

  • 若后续推理推出了 矛盾(与题干条件或事实不符),则说明最初的逻辑假设起点是错误的
  • 若后续推理没有推出矛盾,则说明该假设起点是可以成立的
  • 比喻: 假设法类似于侦探(如柯南、福尔摩斯)破案:先大胆假设凶手,然后通过寻找证据来验证假设。如果发现假设不成立(如凶手有不在场证明),则推翻假设;如果证据支持假设,则假设成立 。

二、 假设思维的使用场景 (何时做假设)

假设法不是“算命”,不能依靠第六感,必须掌握其使用时机 。

当以下条件出现时,应考虑使用假设法:

  1. 信息不确定性高: 题干中的条件可能性是多种的可能性不唯一
  2. 正向分析困难: 如果采用正向分析(对所有多种可能性逐一分析),将比较耗费时间、做起来比较累、比较难
  3. 缺乏确定信息: 通过题干无法直接得到一个确定性的信息时 。

三、 假设思维的切入方法 (怎么假设)

假设的切入点至关重要,决定了推理的效率。有两种主要切入方式:

1. 从“确定信息”入手(越接近唯一越好)

  • 选择标准: 选择正向表述(肯定句)且对象唯一(结果唯一)的信息作为切入点,因为它们更唯一、更确定
  • 优先原则: 如果没有绝对唯一的条件,则选择越接近唯一的信息越好
    • 例子: “冠军是甲或丙”(两种可能性)优于 “冠军不是乙”(还有甲、丙、丁三种可能性) 。

2. 从“重复信息”入手

  • 选择标准: 如果没有确定信息,选择出现次数多重复性高的对象所涉及的条件作为切入点 。
  • 优先原则: 在涉及到该重复信息的语句中,选择对象更单一的语句优先分析 。

四、 经典例题分析

例子 1:奥斯卡影后预测 (确定信息切入)

  • 题干: 甲、乙、丙三人猜测奥斯卡影后,已知只有一个猜测为真
    • 甲:刘亦菲没获得。
    • 乙:张小明获得。
    • 丙:赵丽颖没获得。
  • 分析与解题:
    1. 切入点判断: 只有一位影后。乙的猜测(张小明获得)是最唯一的,而甲和丙的猜测(XX没获得)都有多种可能性 。选择乙作为切入点。
    2. 假设: 假设乙说的是真话
    3. 推理:
      • 乙为真 $\rightarrow$ 张小明获得影后 。
      • 因为只有一位影后 $\rightarrow$ 刘亦菲没获得 (甲为真),赵丽颖没获得 (丙为真) 。
    4. 结论: 推出甲、乙、丙三人都为真,与题干“只有一个为真”矛盾
    5. 最终确定: 假设错误,乙一定说的是假话
      • 乙为假 $\rightarrow$ 张小明没有获得影后 。
      • 甲和丙中必有且只有一个为真,但谁真谁假无法断定

例子 2:三嫌疑人(重复信息切入)

  • 题干: 警方抓了甲、乙、丙三嫌疑人,推断谁说真话(真假数量未知) 。
    • 甲:乙在说谎。
    • 乙:丙在说谎。
    • 丙:甲和乙都在说谎。
  • 分析与解题:
    1. 切入点判断: 乙被提到两次(重复信息),甲被提到一次,丙被提到一次 。选择涉及乙的语句入手。甲的语句(只谈到乙一人)比丙的语句(谈到甲和乙两人)对象更单一 。选择甲作为切入点。
    2. 假设: 假设甲说的是真话
    3. 推理:
      • 甲为真 $\rightarrow$ 乙说谎 。
      • 乙说谎 $\rightarrow$ 乙的语句“丙在说谎”为
      • “丙在说谎”为假 $\rightarrow$ 丙说真话
      • 丙为真 $\rightarrow$ 丙的语句“甲和乙都在说谎”为
      • “甲和乙都在说谎”为真 $\rightarrow$ 甲说谎,乙说谎 。
    4. 结论: 初始假设“甲说真话”与推理结果“甲说假话”自相矛盾
    5. 最终确定: 假设错误,甲一定说的是假话
      • 甲为假 $\rightarrow$ 甲的语句“乙在说谎”为
      • “乙在说谎”为假 $\rightarrow$ 乙说真话
      • 乙为真 $\rightarrow$ 乙的语句“丙在说谎”为
      • “丙在说谎”为真 $\rightarrow$ 丙说假话
      • 结果: 乙说真话,甲、丙说假话 。

例子 4:酒驾嫌疑人(矛盾法+假设法结合)

  • 题干: 甲、乙、丙、丁四人,只有一个是驾驶员。四人回答中,有且只有两个人说的是假话(即两真两假) 。
    • 甲:不是我。
    • 乙:是甲。
    • 丙:不是我。
    • 丁:是乙。
  • 分析与解题:
    1. 发现矛盾: 甲(不是我)和乙(是甲)构成矛盾关系
    2. 初步确定: 矛盾双方必为一真一假
    3. 推断剩余真假: 总共两假,甲和乙占一假,则丙和丁也为一真一假
    4. 切入点判断: 丙(不是丙)有三种可能性 (A, B, D)。丁(是乙)只有一种可能性。丁的信息更唯一 。选择丁作为切入点。
    5. 假设: 假设丁说的是真话
    6. 推理:
      • 丁为真 $\rightarrow$ 驾驶员是乙 。
      • 驾驶员是乙 $\rightarrow$ 驾驶员不是丙 。
      • 驾驶员不是丙 $\rightarrow$ 丙的语句“不是我”为真话
    7. 结论: 推出丁和丙都为真话,与“丙和丁剩一真一假”矛盾
    8. 最终确定: 假设错误,丁不能说真话,丁一定说的是假话
      • 既然丁是假话,则丙必然是真话 。
      • 结果: 丁一定说假话 。

五、 学习要求

  • 掌握切入的方法和思路 。
  • 对于简单或熟练的题目,要达到不写文字、直接在大脑中进行分析和秒杀(快速选出答案)的高要求 。

📝 形式逻辑:三选二秒杀思维笔记 (逻辑22杀-第六杀)

🌟 核心秒杀口诀与原理

口诀:

  • 三选二,或必真

原理:

  • 在三个对象中选择两个时,任意两者之间必然构成“或”关系
  • “或关系”的意思是至少一个成立至少一个选择
  • 即:任意两者不可能同时都不选,因此这两者至少得选一个
    • 例如: 在“金钱、爱情、自由”中选两个。
      • “金钱”和“爱情”至少选一个(或关系)。
      • “爱情”和“自由”至少选一个(或关系)。
      • “金钱”和“自由”至少选一个(或关系)。

🎯 “或关系”的表达方式

在考试中,以下表达都等同于“或关系”(至少一个成立/选择):

  • 或者
  • 至少一个

💡 三选二思维的三种考法

这种思维在公职考试(国考、省考、事业编)中常见,难度较高,尤其是在江苏省考、北京市考、广东考试中出现过。

1. 简单直接型:直接给出三选二

  • 模型: 明确给出 $A, B, C$ 三个对象,要求选择其中两个。
  • 解题: 无需其他条件,直接断定任意两者之间构成或关系。
  • 例子:
    • 条件:甲、乙、丙要选两个人。
    • 结论(一定成立):
      • 甲或乙至少选一个
      • 甲或丙至少选一个
      • 乙或丙至少选一个

2. 减少对象型:四选二、五选二等转化为三选二

  • 模型: 给出 $N$ 个对象($N>3$),要求选 $K$ 个,通过已知条件排除掉 $N-3$ 个对象,最终剩下 $3$ 个对象中选 $K-(N-3)$ 个。
    • 最常见的模型是 4选2 排除 1 个 (剩 3 选 2) 或 5选2 排除 2 个 (剩 3 选 2)。
  • 解题步骤:
    1. 利用箭头关系等条件,通过二难推理或其他方法,确定哪些对象一定不选
    2. 排除这些对象后,如果剩下 $3$ 个对象要选 $2$ 个,则转化为三选二模型。
    3. 在新剩下的 $3$ 个对象中,任意两者之间必然构成或关系。
  • 例子:5选2转化为3选2
    • 原始条件:甲、乙、丙、丁、戊 $5$ 个人选 $2$ 人。
    • 条件1 & 2 (二难推理):选甲不选乙;不选甲也不选乙 $\rightarrow$ 乙一定不选
    • 条件3:不选乙则不选戊 $\rightarrow$ 戊一定不选
    • 转化模型: 排除乙和戊,剩下 甲、丙、丁 选 $2$ 人 (三选二)。
    • 结论(一定成立):
      • 甲或丙至少选一个
      • 丙或丁至少选一个
      • 甲或丁至少选一个

3. 复杂分类型:多个分组同时进行选择,构成三选二

  • 模型: 将 $N$ 个对象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确定的选择人数,通过分析发现部分组的选择已确定(例如:只能选 1 个),剩下的 $3$ 个对象必须选 $2$ 个以凑足总人数。
  • 例子:7选4转化为3选2
    • 原始条件:$A \sim G$ $7$ 个节目中选 $4$ 个。
    • 条件3:$A$ 和 $B$ 只选一个 (即 $A/B$ 选 1)。
    • 条件4:$F$ 和 $G$ 最多选一个,但不能都不选 (即 $F/G$ 只选一个)。
    • 分析: $A/B$ 选 $1$ 人,$F/G$ 选 $1$ 人,共 $4$ 人中已选 $2$ 人。
    • 剩余对象: $7$ 人中已分 $A, B, F, G$ $4$ 人,还剩 $C, D, E$ $3$ 人
    • 剩余人数: 总共要选 $4$ 人,已选 $2$ 人,所以 $C, D, E$ 中要选 $2$ 人
    • 转化模型: $C, D, E$ 选 $2$ 人 (三选二)。
    • 结论(一定成立):
      • $C$ 或 $D$ 至少选一个
      • $D$ 或 $E$ 至少选一个
      • $C$ 或 $E$ 至少选一个

📝 解题思路总结 (优先寻找切入点)

在处理复杂的逻辑推理题时,如出现多个条件:

  1. 优先找确定性事实信息(如:甲没选南塘路,乙不选登封路)作为切入点,而不是盲目翻译所有箭头关系。
  2. 若提问中补充了新的确定信息(如:“如果乙不选登封路”),应从该信息入手。
  3. 根据该切入点,结合题干中关于“总人数”和“每人选择数量”的规定,来判断是否能形成三选二模型。
  • 例如(最难题): 4 人分组调研,每人选 2 条路 (东西南北 4 条)。
    • 切入点:乙不选登封路。
    • 分析:乙必须选 2 条路。登封路不选 $\rightarrow$ 剩下 西、南、北 $3$ 条路。
    • 转化模型: 乙必须从西、南、北 $3$ 条路中选 $2$ 条 (三选二)。
    • 结论(对乙来说):西或南构成或关系;南或北构成或关系;西或北构成或关系。

📝 假言命题的箭头推出思维(逻辑基础,第7杀)

💡 假言命题(条件关系命题)

假言命题也称作条件关系的命题 。主要分为三种:

  1. 充分条件命题
  2. 必要条件命题
  3. 充要条件命题

🏹 箭头的基本画法(充分、必要、充要)

  • 充分在前 :充分条件画在箭头的前面(左边)。
  • 必要在后 :必要条件画在箭头的后面(右边)。
  • 充要条件,两头推 :双向箭头连接。

🧠 箭头的推出思维(四大规则)

箭头的推出思维是做题的核心,遵循四个基本规则 :

规则 描述 逻辑表达
肯前必肯后 肯定前件,必然肯定后件。 $P \rightarrow Q \implies P \implies Q$
否后必否前 否定后件,必然否定前件。 $P \rightarrow Q \implies \neg Q \implies \neg P$
否前后不定 否定前件,后件的结果不确定。 $P \rightarrow Q \implies \neg P \implies$ Q 或 $\neg Q$ 均可能
肯后前不定 肯定后件,前件的结果不确定。 $P \rightarrow Q \implies Q \implies$ P 或 $\neg P$ 均可能

关键点: “不定” 指的是不确定真,也不确定假,即可能真也可能假

📚 示例分析

1. 基础示例:如果下雨,那么地会湿 ($下雨 \rightarrow 地湿$)

  • 肯前必肯后: 今天下雨了 $\implies$ 今天地一定湿了(对) 。
  • 否后必否前: 今天地不湿 $\implies$ 今天一定没下雨(对) 。
  • 否前后不定: 今天没下雨 $\implies$ 今天地不一定湿(不确定,可能是洒水、化雪等导致地湿) 。
  • 肯后前不定: 今天地湿了 $\implies$ 今天不一定下雨(不确定,可能是洒水车洒水、撒尿等导致地湿) 。

2. “只有…才…”句式的翻译与应用

“只有…才…”是必要条件,翻译规则是后推前

  • 例: 只有变成了蘑菇精才明白… (未解之谜)
    • 翻译:未解之谜 $\rightarrow$ 变成蘑菇精
    • 应用:甲变成了蘑菇精(肯后) $\implies$ 不能推出未解之谜(肯后前不定) 。

📈 考试难点与高频考点

1. “不确定”与“可能”的转化

  • 否前后不定肯后前不定的情况下,如果选项中出现“可能”一词,则该选项一定成立
    • 例: 地湿了(肯后) $\implies$ 可能下雨(对) 。
    • 例: 他不一定没吃过啤酒鱼 (“不一定没吃” $\implies$ 可能吃) $\implies$ 一定对

2. 文言文或反问句的翻译

  • 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翻译:非想 $\rightarrow$ 非施 (自己所不想的推出不要施给别人)
  • 例: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 翻译:不经历风雨 $\rightarrow$ 不能见彩虹
    • 等价于:见彩虹 $\rightarrow$ 经历风雨 (否后必否前)

3. 串联推理(多箭头连推)

当有多个条件时,需要将它们串联起来 。

  • 例: $A \rightarrow B$,$B \rightarrow C$,$C \rightarrow D$
    • 结论:$A \rightarrow D$(肯前必肯后)
    • 结论:$\neg D \rightarrow \neg A$(否后必否前)

🔑 逻辑连接词的互换(拓展知识点)

1. 或者…或者… ($\vee$) 与 箭头 ($\rightarrow$) 的互换

“或者A或者B”的逻辑是:A和B至少得选一个

  • 互换规则(张小明定律):前加非,后不变
    • $A \vee B$ 等价于 $\neg A \rightarrow B$
    • $A \vee B$ 等价于 $\neg B \rightarrow A$
    • $A \rightarrow B$ 等价于 $\neg A \vee B$

2. 除非…否则… 与 箭头 ($\rightarrow$) 的互换

“除非A,否则B”的推理规则是:否一推一

  • 例: 除非选乙,否则不选丙
    • 翻译:$\neg 乙 \rightarrow \neg 丙$ (否定乙推出不选丙)
    • 或:$\neg (\neg 丙) \rightarrow 乙$ $\implies$ 丙 $\rightarrow 乙$ (否定不选丙推出选乙)

3. 或关系串联推理(难点拓展)

在涉及到“或关系”的串联推理时,通常需要:

  1. 先处理已知的箭头关系(“如果/则”、“只有/才”、“除非/否则”) 。
  2. 或关系利用“前加非,后不变”转化为箭头 。
  3. 通过重复出现的对象进行串联,寻找必然结论

经典案例(二难推理): 张北大 $\rightarrow$ 李清华 ;$\neg 张北大 \rightarrow \neg 刘复旦$ ;刘复旦 $\vee$ 李清华 。

  • 将或关系 $\neg 刘复旦 \rightarrow 李清华$ 。
  • 从条件(3) $\neg 张北大 \rightarrow \neg 刘复旦$ 推出 $\neg 张北大 \rightarrow \neg 刘复旦 \rightarrow 李清华$ 。
  • 结论:张北大 $\rightarrow$ 李清华 ,且 $\neg 张北大 \rightarrow 李清华$
  • 最终必然结论:李一定考上了清华

🎬 总结

在处理假言命题时,关键在于:

  1. 正确翻译条件(尤其是“只有…才…”和“除非…否则…”) 。
  2. 应用四大推出规则(肯前、否后、否前不定、肯后不定) 。
  3. 警惕“不定”与“可能”的转换,以及多个条件的串联

这份笔记是针对逻辑推理中的二难推理思维(Dilemma Reasoning)进行的详细整理,包含了三种核心模型、解题思路和多个实战例题。


逻辑推理:二难推理思维:第8杀 (Dilemma Reasoning)

二难推理是一种综合逻辑推理,常出现在公务员考试(公考)、事业编等考试中,其核心在于利用矛盾关系(A与非A、B与非B)推出必然结论。

一、 三种核心模型及实例

模型名称 符号表示 推理规则(核心) 结论 经典案例
模型一:结论的必然性 (1) $A \to B$ 前件A和非A一定有一个成立,根据肯前必肯后,B必然成立。 $B$ 成立 刘亦菲与幸福:如果爱我 $\to$ 幸福;如果不爱我 $\to$ 幸福。结论:无论爱不爱,我一定幸福。
模型二:前件的否定 (1) $A \to B$ 后件$B$与非$B$是矛盾,不能同时成立。若$A$成立,则推出$B \land \neg B$,自相矛盾,因此$A$一定不成立。 $\neg A$ 成立 刘亦菲与自由:如果爱我 $\to$ 幸福;如果爱我 $\to$ 不幸福。结论:爱我(A)不能成立,即刘亦菲根本不爱我。
模型三:自身矛盾的否定 $A \to \dots \to \neg A$ 通过串联推理,前件$A$最终推出了自身的否定($\neg A$)。若$A$成立,则推出$A \land \neg A$,自相矛盾,因此$A$一定不成立。 $\neg A$ 成立 刘亦菲与婚姻:不嫁我(A) $\to$ 不幸福;不幸福 $\to$ 嫁给我($\neg A$)。结论:不嫁我(A)不能成立,即刘亦菲一定得嫁给我。

二、 拓展与难点(重点)

二难推理在实际考试中常以复杂形式出现,通常是对模型二的拓展。

1. 拓展一:复杂且关系前提导致的共同否定

当两个条件推出互相矛盾的结论时,则这两个条件(前提)不可能同时成立。

  • 符号表示:
    • (1) $P_1 \to E$
    • (2) $P_2 \to \neg E$
    • 结论: $P_1$ 和 $P_2$ 不可能同时为真($\neg (P_1 \land P_2)$)。
  • 实例(图书馆藏书):
    • (1) 民国历史书 ($P_1$) $\to$ 只放第二层 ($E$)
    • (2) 英文典藏书 ($P_2$) $\to$ 只放第三层 ($\neg E$)
    • 由于一本书不可能同时在第二层第三层,所以前提不能同真。
    • 结论: 一本书不可能既是民国历史书,又是英文典藏书。
    • 进阶应用: 若已知某书为“民国典藏书”(部分满足$P_1$和$P_2$),则它不能再是英文历史书(即$P_1$和$P_2$不能同时满足),这是最终的必然结果。

2. 拓展二:复杂且关系前提和结论

当前件和后件是多个条件的“且”关系时,原理相同。

  • 符号表示:
    • (1) $A \land B \to E$
    • (2) $C \land D \to \neg E$
    • 结论: $A, B, C, D$ 不可能同时成立($\neg (A \land B \land C \land D)$)。
  • 实例(选拔):
    • (1) 甲且乙 $\to$ 丙
    • (2) 非丁且戊 $\to$ 非丙
    • 结论: 甲、乙、戊、非丁 这四者不可能同时成立。
    • 进阶应用: 若已知甲和戊已成立,则不可能再成立 $(\text{乙} \land \neg \text{丁})$。 这等价于 $\neg \text{乙} \lor \text{丁}$ ,或 $\text{乙} \to \text{丁}$ 。

3. 拓展三:且关系结论的共同项(整体意识)

当两个具有矛盾前提的推理,其结论是一个关系(整体)时,其结论中的共同项必然成立。

  • 符号表示:
    • (1) $A \to (B \land C)$
    • (2) $\neg A \to (B \land D)$
    • 结论: 无论 $A$ 或 $\neg A$ 成立,共同项 $B$ 一定成立。($C$ 和 $D$ 的情况不确定)
  • 实例(人员选派):
    • (1) 非甲 $\to$ ($\neg$乙 $\land$ $\neg$丙)
    • (2) 甲 $\to$ ($\neg$乙 $\land$ $\neg$丙) (由“只有才”逆否得出)
    • 共同结论是 $\neg$乙 $\land$ $\neg$丙 。
    • 结论: 乙和丙一定不选。 (若已知选1-2人,则必然选甲) 。

三、 解题技巧与思路

  1. 识别矛盾项: 在多个箭头的推理题中,重点关注箭头前件是矛盾关系($A$和$\neg A$)或相同项的条件,这些条件通常是解题的关键。
  2. 不动与调整: 优先保持前件为矛盾项(或相同项)的两个条件不变。利用其他条件(通过逆否等值 $A \to B \equiv \neg B \to \neg A$ 等)进行连接或串联,以凑成二难推理的形式。
  3. 整体意识: 遇到“且”关系时,将整体视为一个推理项(如 $\neg$乙 $\land$ $\neg$丙)。

实战解题思路示例(以甲乙丙钓鱼为例):

  • (1) 乙 $\to$ 甲
  • (2) $\neg$乙 $\to$ $\neg$丙
  • (3) $\neg$甲 $\to$ 丙(等价于 $\neg$丙 $\to$ 甲)
  • 解题: (2) 和 (3) 的逆否式串联:$\neg$乙 $\to$ $\neg$丙 $\to$ 甲。
  • 模型一: (1) 乙 $\to$ 甲; (2) $\neg$乙 $\to$ 甲。
  • 结论: 甲一定去。

逻辑推理:矛盾关系思维(第九杀)

本部分主要讲解形式逻辑中“真假分析”题目的核心解题思维——矛盾关系思维

一、 矛盾关系的核心概念

定义: 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两者之间必是一真一假 (亦真亦假) [cite: 17, 22]。

应用: 在真假推理题中,找到矛盾关系是解题的第一步,因为它能确定两句话的真假分布(一真一假),从而将已知条件与剩余命题进行推理 [cite: 23, 37]。

二、 九组核心矛盾关系总结

公考中常考的矛盾关系共分为九组,具体如下表所示:

序号 逻辑形式 (A/B代表命题) 命题表述举例 矛盾命题表述举例 矛盾形式 关系解析
1 A 我爱刘亦菲 我不爱刘亦菲 A vs. 非A 对简单陈述的直接否定 [cite: 17, 22]。
2 联言命题 刘亦菲和赵丽颖都获奖了 刘亦菲或赵丽颖至少有一个没获奖 A且B vs. 非A或非B “都成立”与“至少有一个不成立”构成矛盾 [cite: 17, 22, 23]。
3 选言命题 刘亦菲或赵丽颖获奖 刘亦菲和赵丽颖都没获奖 A或B vs. 非A且非B “至少一个成立”与“两者都不成立”构成矛盾 [cite: 17, 22, 23]。
4 充分条件(如果…那么…) 如果A发生,则B发生 (A→B) A发生了,但B没发生 A→B vs. A且非B 否定条件关系:肯定前件且否定后件 [cite: 17, 22, 23]。
5 必要条件(只有…才…) 只有B发生,A才发生 (A→B) A发生了,但B没发生 A→B vs. A且非B 注意: 与充分条件的矛盾形式一致,均为:肯定箭头的前件,且否定箭头的后件 [cite: 17, 22]。
6 排除型选言(要么…要么…) 要么A,要么B (二选一) (A且B) 或 (非A且非B) (A⊕B) vs. (A且B)或(非A且非B) “二选一”的否定是“都选”或“都不选” [cite: 22, 23]。
7 全称肯定(所有…都是…) 所有明星都获奖 有的明星不获奖 所有A是B vs. 有的A不是B 否定整体,只需找到一个个别反例 [cite: 22, 23]。
8 特称肯定(有的…是…) 有的明星获奖 所有明星都不获奖 有的A是B vs. 所有A不是B “存在”的否定是“都不存在” [cite: 22, 23]。
9 模态命题 必然获奖 可能不获奖 必然A vs. 可能非A “必然”的否定是“不必然”(即“可能不”) [cite: 22, 23]。
10 模态命题 可能获奖 必然不获奖 可能A vs. 必然非A “可能”的否定是“不可能”(即“必然不”) [cite: 22, 23]。

三、 真假推理题的解题思路与案例

核心思路: 找矛盾 → 看其余 → 推结论 [cite: 23, 37]。

  1. 找矛盾: 在题目的所有条件中,找到一对互为矛盾关系的命题。
  2. 看其余: 确定该矛盾关系为“一真一假”后,根据题干给出的真话/假话总数,可以推断出其余非矛盾命题的真假情况。
  3. 推结论: 利用其余命题的真假情况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必然结论。如果需要,再根据结论返回矛盾组确定其内部真假。

案例一:只有一真(简单矛盾应用)

题干: 甲、乙、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 S1: 甲会去钓鱼 (A)
  • S2: 如果甲去钓鱼,则丙也不去钓鱼 (A→非C)
  • S3: 甲并不会去钓鱼 (非A)

解题过程:

  1. 找矛盾: S1 (A) 和 S3 (非A) 互为矛盾,必一真一假 。
  2. 看其余: 题干要求“只有一真”,因此真话一定在 S1/S3 中产生,则剩下的 S2 必为假话
  3. 推结论:
    • S2 (A→非C) 为假话,根据充分条件的矛盾关系(A→B vs. A且非B),可得 S2 的矛盾命题为真 。
    • S2 的矛盾命题:A 且 非(非C),即 甲会去钓鱼 (A) 且 丙也会去钓鱼 (C)
    • 必然结果: 甲去钓鱼,并且丙也去钓鱼 。

案例二:两真两假(矛盾+假设的应用)

题干: 甲乙丙丁四人,只有一人被选上。已知上述四个条件中,有两个说真话,两个说假话 (两真两假) 。

  • S1: 甲选上了 (A)
  • S2: 甲没选上 (非A)
  • S3: 丙没选上 (非C)
  • S4: 乙选上了 (B)

解题过程:

  1. 找矛盾: S1 (A) 和 S2 (非A) 互为矛盾,必一真一假 。
  2. 看其余: S1/S2 占了一真一假,因此剩下的 S3 和 S4 也必须是一真一假
  3. 做假设: S3 (非C) 和 S4 (B) 均是具体陈述,且只有一人选上,S4 (乙选上了) 比 S3 (丙没选上) 更加确定。从确定信息入手进行假设 。
    • 假设 S4 为真 (乙选上了) 。
    • 推理: 因为只有一人选上,乙选上意味着丙一定没选上 。
    • 得出: S3 (丙没选上) 也为真 。
    • 检验: S3 和 S4 均为真,与“S3 和 S4 必须一真一假”的条件矛盾 。
  4. 推结论:
    • 结论一: 假设不成立,则 S4 必为假话 (乙一定没选上) 。
    • 结论二: S3 和 S4 是一真一假,S4 为假,则 S3 必为真话 (丙一定没选上) 。
    • 必然结果: 乙和丙一定没有被选上 。

四、 逻辑推理基本规则应用

在分析真假推理题的选项时,还需要运用基本的箭头推理规则(充分条件推理规则):

充分条件推理 (A→B):

  1. 肯定前件:A成立,则B一定成立 (肯定前件必肯定后件)。
  2. 否定后件:B不成立,则A一定不成立 (否定后件必否定前件) 。
  3. 否定前件:A不成立,B不确定。
  4. 肯定后件:B成立,A不确定。

案例三:箭头规则与矛盾的应用(拓展)

题干: 一个成功的人,要么很努力,要么很能坚持

  • 逻辑表示: 成功 → (努力 ⊕ 坚持)
  • 其中 (努力 ⊕ 坚持) 意为“二选一” 。
选项 描述 逻辑关系 分析 结论
B 某人不努力,也不坚持,但他可能成功。 非(努力 ⊕ 坚持) 否后必否前:不努力且不坚持是 (努力 ⊕ 坚持) 的矛盾之一 。 一定不成功。选项说“可能成功”,错误 。
C 某人既坚持,也努力,所以他一定会成功。 非(努力 ⊕ 坚持) 否后必否前:既坚持又努力是 (努力 ⊕ 坚持) 的矛盾之一 。 一定不成功。选项说“一定会成功”,错误 。
D 某人总是半途而废 (非坚持),但可能取得成功。 肯定后件不确定前件 非坚持,但可能努力 (前件不确定),因此后件“成功”是不确定的 。 可能成功。选项中带有“可能”是正确的 。

🧠 逻辑推理第十杀:推出关系的思维笔记

这一杀的核心是讲解推出关系在公考、事业编等考试中,解决真假推理题目的应用。

一、推出关系的基本知识点总结

以下七大组是推出关系在考试中的核心知识点,其中A、B、C代表命题或事实。

  1. A成立 推出 A或B成立 (例如:王祖贤获奖推出王祖贤或赵丽颖获奖)
  2. B成立 推出 A或B成立 (例如:赵丽颖获奖推出王祖贤或赵丽颖获奖)
    • 底层逻辑: “或关系”($A \text{或} B$) 表示至少一个成立。只要 $A$ 和 $B$ 中有真,则 $A \text{或} B$ 成立。因此,单独 $A$ 成立或 $B$ 成立,都能保证 $A \text{或} B$ 成立。
  3. A且B成立 推出 A或B成立
  4. 要么A要么B成立 推出 A或B成立
    • 底层逻辑: “要么…要么…”关系(二选一)保证了 $A$ 和 $B$ 中只有一个成立,自然满足了至少一个成立的“或关系”。
  5. A且C成立 推出 A或B成立 (只要A成立即可保证或关系成立)
  6. 所有A是B 推出 某个A是B 推出 有的A是B
    • 示例: 党员张小明爱国 $\to$ 有的党员爱国 (具体到个体 $\to$ 存在性判断)。
  7. 所有A不是B 推出 某个A不是B 推出 有的A不是B
    • 示例: 所有明星都不偷税 $\to$ 明星王永恒不偷税 $\to$ 有的明星不偷税。

二、例题与知识点应用详解

1. 🏅️ 例题一:奥斯卡影后 (王祖贤、赵丽颖、刘亦菲、王祖贤或刘亦菲)

  • 已知条件: 四人中只有一个人的猜测为真
  • 分析:
    • 甲猜:王祖贤 (A)
    • 丁猜:王祖贤或刘亦菲 ($A \text{或} B$)
    • 如果甲为真 (王祖贤获奖),则丁 ($A \text{或} B$) 也为真 (推出关系 1),违背“只有一真”,故甲必假
    • 同理,乙猜:赵丽颖 (C);若乙为真,丁猜:王祖贤或赵丽颖 (A或C),丁为真,故乙必假
  • 推理过程:
    • 甲假 $\to$ 影后不是王祖贤。
    • 乙假 $\to$ 影后不是赵丽颖。
    • 影后不是王祖贤,不是赵丽颖 $\to$ 丁猜 (王祖贤或赵丽颖) 必假
    • 甲、乙、丁皆假 $\to$ 只剩丙为真
    • 丙猜:刘亦菲 $\to$ 刘亦菲获得影后。
    • 说真话的人: 丙。
  • 知识点: $A \to A \text{或} B$ 的应用,以及利用一真(一假)的限制进行排除。

2. 🏅️ 例题二:奥斯卡影后 (王祖贤、赵丽颖、刘亦菲或王祖贤、王祖贤或赵丽颖)

  • 已知条件: 只有一个人猜测正确
  • 分析:
    • 甲猜 (王祖贤, A) $\to$ 丙猜 (刘亦菲或王祖贤, B或A) 为真 (推出关系 1),违背“只有一真”,故甲必假
    • 乙猜 (赵丽颖, C) $\to$ 丁猜 (王祖贤或赵丽颖, A或C) 为真 (推出关系 2),故乙必假
    • 甲假 $\to$ 影后不是王祖贤。
    • 乙假 $\to$ 影后不是赵丽颖。
    • 影后不是王祖贤,不是赵丽颖 $\to$ 丁猜 (王祖贤或赵丽颖) 必假
    • 甲、乙、丁皆假 $\to$ 只剩丙为真
    • 丙猜:刘亦菲或王祖贤 ($B \text{或} A$) 为真。
    • 已知王祖贤 ($A$) 未获奖 $\to$ 根据析取推理 (或关系为真,其中一个不成立,则另一个必成立),只能是刘亦菲 (B) 获奖。
  • 知识点:
    • $A \to A \text{或} B$ 的应用。
    • 析取推理: ($A \text{或} B$) 且 ($\neg A$) $\to$ $B$。
    • 说真话的人: 丙。

3. 🏅️ 例题三:获奖情况 (四人猜奖,只有两个猜测为真)

  • 四句话:
    1. 所有明星都会获奖 ($\text{全肯}$)
    2. 有的明星不会获奖 ($\text{特否}$, 与1是矛盾关系)
    3. 刘亦菲会获奖 (丙) ($\text{个体}$)
    4. 有的明星会获奖 (乙) ($\text{特肯}$)
  • 方法一:矛盾关系切入 (常规做法)
    • 1和4矛盾 (所有都 $\leftrightarrow$ 有的不) $\to$ 一真一假。
    • 总共两真 $\to$ 剩下的3和2中也必一真一假
    • 丙 (刘亦菲获奖, $A$) $\to$ 乙 (有的获奖, $B$) (推出关系 6: 个体 $\to$ 特称),即 $3 \to 2$。
    • $3 \to 2$ 且 3 和 2 必一真一假 $\to$ 若 3 为真,则 2 也为真,违背一真一假 $\to$ 3 必假,2 必真
    • 2 为真 $\to$ 4 为假 $\to$ 1 为假。
    • 说真话的人: 2 (乙) 和 3 (丁)。
  • 方法二:三连推切入 (更高效)
    • $1 \to 3 \to 2$ (所有 $\to$ 个体 $\to$ 有的)。
    • $1 \to 3 \to 2$ 且只有两个为真 $\to$ 1 必假 (如果 1 真,则 3, 2 也都真,超过两真)。
    • 1 假 (所有明星都获奖是错的) $\to$ 有的明星不会获奖 (1的矛盾面)。
    • 获奖情况:刘亦菲获奖 (3假)。
    • 知识点: 三连推的使用:$全称 \to 个体 \to 特称$。若总共只有 N 个真,而三连推中出现了超过 N 个,则连推起点必假。

三、推出关系的高难度拓展应用

高难度拓展主要集中在链式推理矛盾对象的结合。

1. 🔗 拓展三:链式推理与二难推理 (甲或乙 $\to$ 丙且丁)

  • 条件:
    1. 甲或乙 $\to$ 丙且丁
    2. 丁或非戊 $\to$ 戊且非甲
  • 串联: 1 的后件包含 $\to$ 丁成立 $\to$ 2 的前件 (丁或非戊) 成立 (推出关系 2)。
    • $\text{甲或乙} \to \text{丙且丁} \to \text{丁或非戊} \to \text{戊且非甲}$。
  • 找矛盾: 链条起点有 ,终点有 非甲 (即:$\text{甲} \to \dots \to \text{非甲}$)。
  • 二难推理: 若假设甲成立,则最终推出非甲,自己推出自己的矛盾体
    • 结论: 甲一定不成立 ($\neg \text{甲}$)。
    • 注意: 箭头关系只代表关系成立,不代表前件和后件一定成立。因此,其他未出现矛盾的对象(乙、丙、丁、戊、庚)的真假无法确定

2. 🔗 拓展四:链式推理与且关系矛盾 (甲或乙 $\to$ 丙且非丙)

  • 条件:
    1. 甲或乙 $\to$ 丙且丁
    2. 丁或非戊 $\to$ 庚且非丙
  • 串联: 1 的后件包含 $\to$ 丁成立 $\to$ 2 的前件 (丁或非戊) 成立。
    • $\text{甲或乙} \to \text{丙且丁} \to \text{丁或非戊} \to \text{庚且非丙}$。
  • 找矛盾: 链条终点:$\text{丙且丁}$ 和 $\text{庚且非丙}$。
    • 若链条成立,则 $\text{丙}$ 成立 $\text{非丙}$ 成立。
    • 丙和非丙是矛盾关系,不可能共存。
  • 结论: 链条的起点 (甲或乙) 一定不成立
    • ($\neg (\text{甲或乙})$) $\to$ 非甲 且 非乙
    • 注意: 其他对象(丙、丁、庚、戊)的真假无法得知

3. 🔗 拓展五:链式推理与不能共存 (分组问题)

  • 条件:
    1. 甲一或乙二 $\to$ 丙三且丁二
    2. 丁二或戊三 $\to$ 庚非且甲一且丙二 (简化:丁二或戊三 $\to$ …)
  • 串联: 1 的后件包含 丁二 $\to$ 丁二成立 $\to$ 2 的前件 (丁二或戊三) 成立。
  • 找矛盾:
    • 链条后件包含 丙三 (丙在第三组) 丙二 (丙在第二组)。
    • 丙二和丙三虽然不是矛盾,但在分组的情况下,不能共存(一个人不能同时在两个组)。
  • 结论: 链条起点 (甲一或乙二) 一定不成立
    • 事实: 甲不在第一组 且 乙不在第二组
    • 进一步推理:
      • 甲一不成立 $\to$ 2的后件 (甲一且丙二) 中,且关系前件是错的,故2的后件整体为假
      • 2的后件为假 $\to$ 2的前件 (丁二或戊三) 为假
      • $\neg (\text{丁二或戊三})$ $\to$ 丁不在第二组 且 戊不在第三组
    • 必然结果: $\neg \text{甲一}$, $\neg \text{乙二}$, $\neg \text{丁二}$, $\neg \text{戊三}$。

四、真题实战与三连推的秒杀

1. 🎣 例题一:偷鱼贼问题 (与例题二模型相同)

  • 已知条件: 只有一只猫说了真话,只有一只猫偷了鱼。
  • 推理模型: 乙偷 $\to$ 丁真,丙偷 $\to$ 丁真 $\to$ 乙、丙必假。
    • 乙假 $\to$ 乙没偷;丙假 $\to$ 丙没偷。
    • 乙、丙没偷 $\to$ 丁假。
    • 丁假 $\to$ 只剩甲为真
    • 甲真 $\to$ 乙是偷鱼贼 $\to$ 错误,与乙必假矛盾,故必须从“偷鱼贼”的角度重新分析。
  • 最终结果: 丙为真话,甲是偷鱼者。

2. 🏅️ 例题四:夏宫问题 (三连推秒杀)

  • 四句话:
    1. 所有队员都去过 ($\text{全肯}$)
    2. 青怡去过 ($\text{个体}$)
    3. 有的队员去过 ($\text{特肯}$)
    4. 有的队员没去过 ($\text{特否}$)
  • 分析:
    • $1 \to 2 \to 3$ (所有 $\to$ 个体 $\to$ 有的) $\to$ 三连推
    • 已知只有两个为真。
    • $1 \to 2 \to 3$ 且只有两真 $\to$ 1 必假
    • 1 的矛盾面:有的队员没去过 (有的不) $\to$ 4 必真
    • 结论: 必然可以推出 有的队员没去过 ($\text{2B}$)。

🎯 总结和下一步

  • 核心思维: 推出关系是利用 $A \to A \text{或} B$ 以及 $全 \to 个 \to 特$ 等关系,结合题目中“一真/一假”或“两真/两假”的限制,通过排除法反证法(二难推理)迅速定位真假。
  • 解题步骤: 符号化 $\to$ 找推出关系 $\to$ 结合真假数量限制 $\to$ 排除 $\to$ 定位真假 $\to$ 得出结论。

💡 逻辑第11杀:三段论思维笔记

🚀 三段论在公职考试中的形式

三段论在公职考试中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

  1. 前提型三段论 (爱考形式): 给出 一个前提一个结论,要求补齐 另一个缺失的前提,使其构成一个标准的、正确的推理。
  2. 结论型三段论 (较少考形式): 给出 两个前提,要求推出一个 必然的结论

🔍 典型的三段论四种形式(传递规则)

三段论的本质是利用传递规则(A $\rightarrow$ B,B $\rightarrow$ C,则 A $\rightarrow$ C)来构成正确的推理。

序号 例子 形式 结论
1 所有猫是主子 (A $\rightarrow$ B);所有主子是话事人 (B $\rightarrow$ C)。 A $\rightarrow$ B,B $\rightarrow$ C A $\rightarrow$ C
2 所有单身狗被暴击 (A $\rightarrow$ B);所有被暴击的都不懂爱情 (B $\rightarrow$ 非C)。 A $\rightarrow$ B,B $\rightarrow$ 非C A $\rightarrow$ 非C
3 有的粉丝是站姐 (有的 A 是 B);所有站姐是杀手 (B $\rightarrow$ C)。 有的 A $\rightarrow$ B,B $\rightarrow$ C 有的 A $\rightarrow$ C
4 有的玩家是欧皇 (有的 A 是 B);所有欧皇不是非酋 (B $\rightarrow$ 非C)。 有的 A $\rightarrow$ B,B $\rightarrow$ 非C 有的 A $\rightarrow$ 非C

🎯 三段论的“秒杀思维”总结(三个知识点)

针对前提型三段论(公考绝大多数考法),可以通过观察前提和结论的结构,利用以下三个规律进行快速秒选,而无需进行复杂的硬推或画图。

1. 对象出现次数规律

  • 原则: 一个正确的三段论,其涉及的 三个对象 (A, B, C) 必须在 两个前提加一个结论各出现两次
  • 应用: 找出前提和结论中已经出现两次的对象,然后补齐缺失的对象关系。

2. 否定词(非)规律

  • 原则:
    • 如果前提都是肯定,则结论也是肯定。
    • 如果前提中出现 一次否定词,则结论中也必须出现 一次否定词
  • 禁忌: 前提不能是否定 + 否定(即两个前提不能都出现否定词)。
  • 应用:
    • 若前提和结论中已各出现一次否定,则缺失的前提不能再出现否定。
    • 若已知前提和结论都没有否定,则缺失的前提不能出现否定。
    • 若结论有否定但已知前提没有,则缺失的前提必须有否定。

3. 特称词(有些/有的/部分)规律

  • 原则:
    • 如果前提中出现 一次特称词(有的/有些/部分),则结论中也必须出现 一次特称词
  • 禁忌: 前提不能是有的 + 有的(即两个前提不能都出现特称词)。
  • 应用:
    • 若前提和结论中已各出现一次特称词,则缺失的前提不能再出现特称词。
    • 若结论有特称词但已知前提没有,则缺失的前提必须有特称词。

📝 秒杀思维应用举例 (重点在秒杀点的运用)

🥇 例题一:补齐“有些”

题目概览:

  • 已知前提: 所有喜欢球类的学生都参加过学校运动会。(所有特称)
  • 结论: 因此有些喜欢美术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运动。(有些否定)
  • 问: 必须假设的是什么?(找缺失的前提)

秒杀过程:

  1. 特称词规律: 结论中出现了“有些”。已知前提中是“所有”,没有“有些”。
  2. 推论: 根据“前提一次有的,结论一次有的”且“前提不能是有的+有的”,则缺失的前提必须出现“有些”
  3. 排除选项: 排除所有是“所有/都”的选项 (A, B, C),直接秒选包含“有些”/“部分”的选项 (D)。

🥈 例题二/六:排斥“某些”/“有的”

题目概览(以例题六为例):

  • 已知前提: 某些东方考古学家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某些特称)
  • 结论: 因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某些毕业生对中国古代史很有研究。(某些特称)
  • 问: 哪个选项必须是真?(找缺失的前提)

秒杀过程:

  1. 特称词规律: 已知前提中出现了“某些”,结论中也出现了“某些”
  2. 推论: 根据“前提不能是有的+有的”,则缺失的前提不能再出现“某些/有的/部分”
  3. 排除选项: 排除选项中包含“某些/有的/部分”的选项 (B, C, D),直接秒选不含特称词的选项 (A)。

📌 总结:秒选思路步骤

对于前提型三段论,遵循以下步骤:

  1. 看结论: 观察结论中是否有 “有些/部分” (特称词) 和 “不/非” (否定词)。
  2. 看已知前提: 观察已知前提中是否有 “有些/部分”“不/非”
  3. 应用规律(优先排除):
    • 特称词: 如果已知前提和结论都已出现特称词,则排除含特称词的选项。如果只有结论有特称词,则必须选含特称词的选项。
    • 否定词: 如果已知前提和结论都已出现否定词,则排除含否定词的选项。
    • 对象词: 找出前提和结论中已出现两次的对象,排除选项中再次出现该对象的选项。

📝 逻辑:矛盾等价思维(第12杀)

这一知识点属于形式逻辑,核心是讨论复合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矛盾之间的等价关系。

核心概念:矛盾等价思维

一个复合命题(包含“且”“或”“所有”“有的”“必然”“可能”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在被整体否定后,其等价于什么。

💡 秒杀技巧总结(一步到位)

一个否定词 + 复合命题 $\rightarrow$ 等价于:

  1. 去掉该否定词
  2. 看被否定的内容,依次做如下相互改变
    • 量项改变: 所有 $\leftrightarrow$ 有的
    • 模态改变: 必然 $\leftrightarrow$ 可能
    • 谓项改变: 肯定 $\leftrightarrow$ 否定 (如“是” $\leftrightarrow$ “不是”,“有” $\leftrightarrow$ “没有”)

📢 补充说明(处理复杂情况的难点):

  1. 双重否定变为肯定:
    • 如果否定词直接挨在一起(如:“并非不”),或者两个否定词分开且其中间内容被否定,第二个否定词及其之后的内容不做改变(因为已经构成“负负得正”)。
      • 改变的范围: 两个否定词及它们中间的内容需要改变。
      • 不变的范围: 第二个否定词后面的内容不要改变。
  2. 定语中的否定不要变:
    • 主语或宾语中作为定语的否定词不能改变,否则会改变命题的对象
    • 例如: “房价不下跌的城市” $\rightarrow$ 不能变成 $\rightarrow$ “房价下跌的城市”。

📚 实例分析与总结

1. 基础直言命题和模态命题

序号 原命题(否定形式) 等价于(矛盾命题) 分析过程(秒杀)
1 不是所有健身卡都是用来运动的。 有的健身卡不是用来运动的。 不是去掉;所有 $\rightarrow$ 有的 $\rightarrow$ 不是
2 并非有的单身狗渴望爱情。 所有单身狗渴望爱情。 并非去掉;有的 $\rightarrow$ 所有 $\rightarrow$ 肯定(即:都)。
3 朋友圈九宫格不必然是精致生活。 朋友圈九宫格可能不是精致生活。 去掉;必然 $\rightarrow$ 可能 $\rightarrow$ 不是
4 摸鱼不可能被老板发现。 摸鱼必然不被老板发现。 去掉;可能 $\rightarrow$ 必然被发现 $\rightarrow$ 不被发现

2. 复合命题(直言+模态综合)

序号 原命题(否定形式) 等价于(矛盾命题) 分析过程(秒杀)
5 不是所有明星都必然高冷。 有的明星可能不高冷。 否定词不是去掉。所有 $\rightarrow$ 有的必然 $\rightarrow$ 可能高冷 $\rightarrow$ 不高冷
6 不必然有的朋友圈精致生活。 可能所有朋友圈都不是精致生活。 否定词去掉。必然 $\rightarrow$ 可能有的 $\rightarrow$ 所有 $\rightarrow$ 不是
7 不可能所有女星都是女神。 必然有的女星不是女神。 去掉。可能 $\rightarrow$ 必然所有 $\rightarrow$ 有的 $\rightarrow$ 不是
8 并非有的时候可能被骗。 所有必然不被骗。 并非去掉。有的 $\rightarrow$ 所有可能 $\rightarrow$ 必然被骗 $\rightarrow$ 不被骗

3. 复杂与难点(双重否定、定语否定)

序号 原命题(否定形式) 等价于(矛盾命题) 难点分析
9 所有天气预报不可能都不准确。 必然有的天气预报是准确的 否定词是可能 $\rightarrow$ 必然(即所有) $\rightarrow$ 有的不准确 $\rightarrow$ 准确(前面的“所有”因“都”被否定而消去)
10 所有天气预报可能准确。 所有天气预报必然准确。 否定词是所有未被否定不改可能 $\rightarrow$ 必然;遇到第二个不时,构成双重否定,不准确 $\rightarrow$ 准确
12 并非所有(房价不下跌的城市)必然是一线城市。 有的(房价不下跌的城市)可能不是一线城市。 否定词并非去掉。所有 $\rightarrow$ 有的必然 $\rightarrow$ 可能 $\rightarrow$ 不是定语中的否定“不下跌”不能改变。
14 不是所有城市都不可能不下雪。 有的城市可能下雪。 否定词不是去掉。所有 $\rightarrow$ 有的;遇到第二个不时,构成双重否定“不不可能” $\rightarrow$ “可能”“可能不” $\rightarrow$ “可能”。第二个否定词“不”后面的“下雪”保持不变
15 并非(所有城市都下雪)。 所有城市下雪。 否定词并非去掉。遇到第二个不时,构成双重否定,后半句所有不变,即所有城市都下雪

🏆 真题速解应用

  • 并非所有都 $\rightarrow$ 矛盾等价于 $\rightarrow$ 有的不
    • 例: 并非所有过程都有结局 $\rightarrow$ 有的过程没结局。
  • 不可能所有都 $\rightarrow$ 矛盾等价于 $\rightarrow$ 必然有的不
    • 例: 不可能所有老年人都身体硬朗 $\rightarrow$ 必然有的老年人身体不硬朗。
  • 并非必然不 $\rightarrow$ 矛盾等价于 $\rightarrow$ 可能(肯定)
    • 例: 并非所有人都必然不优秀 $\rightarrow$ 有的人可能优秀。

🧩 拓展:综合题真假判断

当多个命题组合且已知其中某些命题的真假时,需要先求出其矛盾命题的真假,再进行推导。

  • 已知: 命题 $\text{P}$ 假 $\rightarrow$ 矛盾命题 $\neg \text{P}$ 真
  • 已知: 命题 $\text{Q}$ 真 $\rightarrow$ 矛盾命题 $\neg \text{Q}$ 假

核心要点:

  1. 根据“矛盾等价思维”求出 $\neg \text{P}$ 的具体语义。
  2. 利用量项的逻辑关系(如:“有的”推不出“所有”;“有的A是B”推不出“有的A不是B”)来判断推导出的命题是真、假还是不确定
  • 例如: “东北人都不讲究穿” 是假话 $\rightarrow$ 矛盾等价于 $\rightarrow$ “东北人有的讲究穿” 是真话。
    • 真命题“东北人有的讲究穿” $\rightarrow$ 推不出 $\rightarrow$ “东北人都讲究穿”(不确定)
    • 真命题“东北人有的讲究穿” $\rightarrow$ 推不出 $\rightarrow$ “东北人有的不讲究穿”(不确定)
    • “东北人都不讲究穿”(原题的假话) $\rightarrow$ 一定为假

📚 逻辑学笔记:反对关系思维:13杀 (Opposition Relations)

反对关系思维是形式逻辑中的一个知识点,主要用于解答真假推理题。它涉及两种主要的反对关系:上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

1. 上反对关系 (至少一假,可同假)

🎯 定义

  • [cite_start]关系:两个陈述不能同时为真 (不可能同时为真) 。
  • [cite_start]推论:在这两个陈述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 (至少一假) 。
  • [cite_start]特点:可以同时为假 (可同假) 。
    • [cite_start]如果其中一个陈述为真,则另一个一定为假 。
    • 如果其中一个陈述为假,则另一个真假不定(可能真,可能假)。

💡 涉及的陈述类型

  • 所有 A 是 B ($\text{S a P}$)
  • 所有 A 都不是 B ($\text{S e P}$)
    • [cite_start]结论: 所有 A 是 B所有 A 都不是 B 构成上反对关系(至少一假)。

🔎 例子与分析

陈述 A 陈述 B 关系分析 推论
所有学生都是党员 (所有 A 是 B) 所有学生都不是党员 (所有 A 不是 B) [cite_start]不可能同时为真 [cite_start]:<ul><li>A 真 $\rightarrow$ B 必假 [cite_start]</li><li>B 真 $\rightarrow$ A 必假 </li></ul> [cite_start]至少一假

[cite_start]同时为假的情况(可同假)

  • [cite_start]如果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是男生,有的学生是女生(即既有“是”也有“不是”的情况存在)。
  • [cite_start]此时,说“所有学生是男生”是假话,说“所有学生都不是男生”也是假话 。
  • [cite_start]$\rightarrow$ 二者可以同时为假

2. 下反对关系 (至少一真,可同真)

🎯 定义

  • [cite_start]关系:两个陈述不能同时为假 (不可能同时为假) 。
  • [cite_start]推论:在这两个陈述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至少一真) 。
  • [cite_start]特点:可以同时为真 (可同真) 。
    • [cite_start]如果其中一个陈述为假,则另一个一定为真 。
    • 如果其中一个陈述为真,则另一个真假不定(可能真,可能假)。

💡 涉及的陈述类型

  • 有的 A 是 B ($\text{S i P}$)
  • 有的 A 不是 B ($\text{S o P}$)
    • [cite_start]结论: 有的 A 是 B有的 A 不是 B 构成下反对关系(至少一真)。

🔎 例子与分析 (基于矛盾关系推导)

  • 推导过程
    1. [cite_start]有的 A 是 B 为假 $\rightarrow$ 其矛盾面 所有 A 都不是 B 为真 。
    2. [cite_start]所有 A 都不是 B 为真 $\rightarrow$ 可推出 有的 A 不是 B 为真 。
    3. [cite_start]最终: 有的 A 是 B 为假 $\rightarrow$ 有的 A 不是 B 必真 。
  • 关系分析
    • [cite_start]一个为假,另一个就真 。
    • [cite_start]二者不可能同时为假
    • [cite_start]$\rightarrow$ 二者中一定有真话 (至少一真) [cite_start]。

[cite_start]同时为真的情况(可同真)

  • [cite_start]有的学生考上了,有的学生没考上 $\rightarrow$ 这两句话可以同时成立 。
  • [cite_start]有的 A 是 B有的 A 不是 B 可以同时为真 。

3. 反对关系推理题的“秒杀口诀” (针对“只有一个真/假”的模型)

该部分主要针对“以下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为真/假”的特定考题模型。

💡 模型 1:两个“有的” + 某一个“不” (只有一真)

  • [cite_start]模型特征: 两个有的(有的 A 是 B / 有的 A 不是 B)+ 某个具体对象是 。
  • [cite_start]条件: 只有一真
  • [cite_start]结论: 所有都是 (所有 A 都是 B) 。
    • [cite_start]例题 1 分析: 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 (两个有的) + 张小明喜欢 (某个不) + 只有一真 $\rightarrow$ 结论是:所有人都喜欢

💡 模型 2:两个“有的” + 某一个“是” (只有一真)

  • [cite_start]模型特征: 两个有的(有的 A 是 B / 有的 A 不是 B)+ 某个具体对象
  • [cite_start]条件: 只有一真
  • [cite_start]结论: 所有都不是 (所有 A 都不是 B) 。
    • [cite_start]例题 2 分析: 有的球星有实力/有的球星没有实力 (两个有的) + 张小明实力 (某个是) + 只有一真 $\rightarrow$ 结论是:所有球星都没有实力

💡 模型 3:两个“所有” + 某一个“是” (只有一个为假)

  • [cite_start]模型特征: 两个所有(所有 A 都是 B / 所有 A 都不是 B)+ 某个具体对象
  • [cite_start]条件: 只有一个为假
  • [cite_start]结论: 所有都是 (所有 A 都是 B) 。
    • [cite_start]例题 3 分析: 所有人都喜欢/所有人都不喜欢 (两个所有) + 张小明喜欢 (某个是) + 只有一个假 $\rightarrow$ 结论是:所有人都喜欢

💡 模型 4:两个“所有” + 某一个“不” (只有一个为假)

  • [cite_start]模型特征: 两个所有(所有 A 都是 B / 所有 A 都不是 B)+ 某个具体对象是 。
  • [cite_start]条件: 只有一个为假
  • [cite_start]结论: 所有都不是 (所有 A 都不是 B) 。
    • [cite_start]例题 4 分析: 所有明星都有实力/所有明星都没有实力 (两个所有) + 张小明实力 (某个不) + 只有一个假 $\rightarrow$ 结论是:所有明星都没有实力

简记核心:

  • [cite_start]两个所有(范围广,错的概率高):至少一假
  • [cite_start]两个有的(范围窄,对的概率高):至少一真

4. 重点应用总结 (秒杀公式)

考试模型 独立项 (第三句) 最终结论
两个“有的” + 只有一真 某个 $\rightarrow$ 所有都
两个“有的” + 只有一真 某个 $\rightarrow$ 所有都不
两个“所有” + 只有一个为假 某个 $\rightarrow$ 所有都
两个“所有” + 只有一个为假 某个 $\rightarrow$ 所有都不

🧐 论证逻辑:马屁与杠精(加强与削弱)-14杀

本讲核心讲解加强削弱题型,这种题型没有明显的逻辑词支撑,主要靠语义理解。需要把握材料的语义落脚点,抓住论点和支持论点的论据,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马屁思维:针对论点的加强(拍马屁)

这里的“马屁”是中性词,指针对论点的加强

方式 描述 考查情况 例子(类比)
方法一:重复原有论点 把论点再说一遍(硬拍) 极少考 (99.999%不考),因为选项设计无意义。 局长报告真好。
方法二:解释原因 解释论点成立的理由(软拍) 非常爱考(如国考、省联考),是主要的加强方式。 局长报告真是受益匪浅,高屋建瓴,所谈抓住了要点,使我深受鼓舞。

二、杠精思维:针对论点的削弱(抬杠)

这里的“杠精”是中性词,指针对论点的削弱

方式 描述 削弱力度比较 考查情况
方法一:直接否定原有论点 直接上来就杠,不找理由 力度更强 都爱考
方法二:解释原因说论点不成立 补充新的解释(间接否定)。 力度弱于一 都爱考

🎯 论证两大核心原则(拓展)

1. 原则一:力度比较

核心判断句:与论点越接近、越直接,越有力度。

比较内容 结论(力度更强) 原因
理论性的质证 vs 举例性的例证 理论性的质证 理论性的质证离论点的意思更近,例证只是举个案,不具有普遍性。
事实性的理由依据 vs 可能性的理由依据 事实性的理由依据 事实离论点成立更接近。
普遍性 vs 个案/个例 普遍性 范围越广、越普遍的越强。

2. 原则二:无关项的判定

核心判断句:对论点不起作用,为无关项。

  • 在语义表述上,该选项既不能使论点成立可能性增强,也不能使其可能性减弱
  • 常见无关项类型(不必背诵,理解即可): 偷换主体、偷换话题、产生副作用等。
    • 例子: “踢足球有利于身体健康。”
      • 偷换主体: “打篮球有利于身体健康。”
      • 偷换话题: “踢足球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 注意:他因削弱(如“家族遗传病也会诱发糖尿病”)如果不否定原有论点,也可能被判为无关项

💡 例题精讲: 论点:多吃白米饭容易导致糖尿病。

  • A:家族遗传病也会诱发糖尿病。 → 无关项(多因不代表白米饭不导致)。
  • B:多吃白米饭会导致心脏病。 → 无关项(偷换话题:心脏病 ≠ 糖尿病)。
  • C:吃白米饭多的人喜欢吹牛皮。 → 无关项(吹牛皮与糖尿病无关)。
  • 正确削弱(他因): 多吃白米饭的人往往更喜欢摄入高糖食物(高糖食物是他因),而高糖摄入才是导致糖尿病的原因(间接否定白米饭)。

3. 特殊模型一:A推B形式的论点(拓展二)

  • 论点形式: 如果论点是A推B的语义(A是B的充分条件,如出现“只要…就…”)。
  • 最强削弱: 选其矛盾式A且非B(即A发生但B未发生)。
    • 这相当于对论点的直接否定,是杠精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力度最强。

💡 例题精讲 (例题九): 论点:患上痛风是判断是否吃了喝了必不可少条件。(必要条件

  • 翻译成充分条件: 如果患上痛风 $\rightarrow$ 吃了喝了 (B推A)。
  • 其矛盾式(最强削弱): 患上痛风没吃喝 (B且非A)。
  • 原文论点(正确翻译): 吃了喝了 $\rightarrow$ 患上痛风 (A推B)。
  • 其矛盾式(最强削弱): 吃了喝了没患痛风 (A且非B)。
  • 正确选项 (4D): 吃了喝了但没患痛风

4. 特殊模型二:A有用/A无效的论点(拓展三)

这种模型通常是评价某项政策或措施(A) 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效/无效)。

论点(要证明) 加强(找选项) 削弱(找选项) 核心思维
A 有用/有效 没他(A)更差 没他(A)更好 对比“有A”和“没A”的情况,看结果好坏。

💡 例题精讲 (例题八): 论点:鼓励生育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无效)

  • 削弱(证明其有效): 找**“没他(政策)更差”**的选项。
  • 正确选项 (C): 如果不出台这项政策(没他),人口数量比现在更少(更差)。

📝 经典例题分析总结

题号 论点(结论) 题型 正确答案(选项) 归类与分析
例题一 长期应激导致慢性疼痛。 加强 2B 解释加强:长期应激影响神经,使疼痛抑制功能减弱(解释为什么导致疼痛),力度强于A/D的补充例证和C的类比。
例题二 喝酒导致癌症。 加强 A 解释加强:酒精代谢物附着DNA,导致癌变或突变(解释为什么致癌),力度强于B/D的举例和C的类比。
例题三 每天吃鸡蛋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加强 C 解释加强:鸡蛋含卵磷脂,有效阻止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解释为什么有益心血管)。
无关项:A(全因死亡率,偷换话题)、B(含钙铁磷,与心血管关系不明)。
削弱项:4D(他因削弱:饮食健康/生活规律才是原因)。
例题四 废水注入地下岩石层引发地震。 加强 2B 解释加强:废水灌入降低摩擦力,使其更容易滑动(解释为什么诱发地震)。
无关项:A/C/D(未提及废水或论据不直接相关)。
例题六 维生素E有望治愈老年痴呆症。 削弱 2B 直接否定:老年痴呆症是不可逆的(直接否定“治愈”的可能性)。
无关项:A(谈副作用)、C(谈来源)、4D(谈目前药物情况)。
例题七 水熊虫基因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获得大量基因。 削弱 C 直接否定:水熊虫从祖先那里继承了所有基因(否定“来自其他物种”)。
无关项:A(谈功能)、B(谈生存能力)、4D(谈混搭法,与来源无关)。
例题八 鼓励生育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无效)。 削弱 C 否无效为有效(没他更差):如果不出台政策,人口数量比现在更少
例题九 患上痛风是判断吃了喝了的必不可少条件。(吃喝 $\rightarrow$ 痛风) 削弱 4D 矛盾式削弱(A且非B)吃了喝了没患痛风

好的,这是一份根据您提供的逻辑课逐字稿整理的详细笔记,涵盖了“倒置与他因”这两种常见的削弱模型,以及“执果索因”这一重要拓展模型。


📝 论证逻辑秒杀思维:倒置与他因(削弱题模型)15杀

这是公考、事业编、选调等考试中削弱题极其爱考的两种模型。

1. 倒置因果(倒置思维)

🧠 概念理解

  • 正常论证顺序: 论据(先存在/发生) → 论点/结论。
  • 倒置思维: 论点/结论(先存在/发生) → 论据。
    • 在因果论证中,99%的倒置是因果论证模型中的倒置。
    • 常规因果: $\rightarrow$ (因先于果而存在)。
    • 倒置因果削弱:
      1. 果导致了因(果是因的原因)。
      2. 果先于因而存在(先后发生顺序的倒置)。

💡 例子解析

结论(常规因果:因 $\rightarrow$ 果) 倒置削弱(果 $\rightarrow$ 因 / 果先于因) 解释
废水注入引发了地震 地震产生了废水注入 先有地震,后有废水注入。
踢足球有利于身体健康 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踢足球 拥有健康身体是踢足球的前提,健康先于踢足球。
刷短视频会引发孤独症 本身得了孤独症的人更喜欢长时间刷短视频 先有孤独,后有刷短视频(孤独带来了刷短视频)。
喝酒会导致癌症 本身患了癌症的人更倾向于喝酒 先有癌症,后有喝酒。
听课使他考上了 考上之后他才去听课 考上先发生,听课后发生。
  • 削弱力度: 出现倒置因果的选项,通常是最强的削弱项,可以直接秒选。

2. 他因削弱(他因思维)

🧠 概念理解

  • 有效的他因削弱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 存在其他的原因(他因)。
    2. 间接否定原来的原因(原来的因)。
  • 无效的他因削弱(为他因/无关项): 光存在他因,但没有否定原来的原因。因为一个结果可能有多个原因,不影响原来的因也是原因。

💡 例子解析

  • 结论: 多吃白米饭容易诱发糖尿病。(因 $\rightarrow$ 果)
选项 削弱类型 解释
A:家族遗传也会诱发糖尿病。 无关项(为他因) 存在其他原因(遗传),但没有否定白米饭也是原因。
B:多吃白米饭的人,会摄入更多高糖食品 他因削弱 摄入高糖食品(他因)才是糖尿病的原因,间接否定了白米饭是主要原因。(注意:白米饭和高糖食品是并列存在,而非因果)
C:多吃白米饭会使人摄入更多高糖食品 加强项 白米饭(因)$\rightarrow$ 高糖食品(新因)$\rightarrow$ 糖尿病(果)。解释加强了原来的因果链。
  • 他因削弱形式(不一定非要出现原来的因): 只要在语义上存在他因,并且否定原来的因,即可构成他因削弱。
    • 例: A同学考上公务员归因于辅导班。
    • 削弱: “我花了 500 多万给你买了答案。”(买答案是他因,语义上否定了辅导班的作用)。

3. 拓展模型:执果索因型论证

这是现代考试的热门考点,尤其爱考。

🧠 概念理解

  • 常规因果论证: 会导致。(因 $\rightarrow$ 果)
  • 执果索因型论证: 是已然的事实 $\rightarrow$ 是因为这个
  • 特点:
    1. 果是已然的事实(不能去改变或否定)。
    2. 削弱思路: 找“此果非此因”的语义,即否定题目所说的因,找其他原因。

💡 例子解析(与削弱思路)

事实/现象(果) 结论(因) 削弱思路(此果非此因)
王大爷左腿疼(事实) 是因为年纪大了(因)。 我年纪轻的时候左腿也疼。(此果非此因:年轻时就疼,否定了年纪大是原因)
新款手机销量不好(事实) 是因为老百姓对续航能力不关心(因)。 该款手机定价过高。(他因削弱:销量不好是因为价格高,而非不关心续航)
R型榨汁机卖得好(事实) 是因为老百姓更喜欢易于清洗(因)。 R型网上促销力度更大、价格更优惠。(他因削弱:卖得好是因为便宜/优惠,而非易于清洗)
  • 直果索因削弱要点: 削弱时,要否定因,而不是否定果(因为果是既定事实)。

4. 真题精练要点总结(例题选讲)

题型/结论 考点/削弱项 削弱类型 易错陷阱
暴力游戏 $\rightarrow$ 攻击性 3C:原本爱打架的儿童更喜欢玩暴力游戏。 倒置因果 玩游戏表达攻击倾向(加强);暴力事件减少(无关,不代表游戏没使它增加)。
练瑜伽 $\rightarrow$ 体型更好 4D:体型不好的人不练瑜伽 倒置因果 副作用(易受伤)不代表没有作用(无关)。
社交软件 $\rightarrow$ 更健康 3C:健康的人才去用社交软件。 倒置因果 长时间使用手机(无关);工作繁忙/没时间锻炼(无关);痴呆后言语功能下降(偷换话题/无关)。
烤肉 $\rightarrow$ 胰腺癌 3C:大量吃烤肉的人,98%都一边喝啤酒一边吃烤肉,且熬夜 他因削弱 B:与长期吃煮熟的肉做比较(无关,新对象比较)。D:拆分烤肉(半熟/全熟)做比较(无关,拆分对象比较)。
莫扎特音乐 $\rightarrow$ 提高推理 1A:第一组被试者男性更多,且男性推理能力普遍高于女性 他因削弱 原有条件差异(初始条件不一致)也是一种他因削弱。
两种语言 $\rightarrow$ 延缓痴呆 2B:认知功能好的人才会说双语,而认知功能好可延缓衰老。 他因削弱 3C:只掌握一种语言的人没痴呆(无关,偷换对象)。4D:三种或以上比两种更晚(无关,偷换对象)。
牛奶消费量大 $\rightarrow$ 癌症率高 4D:消费量大地区寿命长,且患癌者主要是中老年人 他因削弱 3C:人口多(无关,题目说的是发病率,即比例,与总人口数无关)。
施化肥 $\rightarrow$ 增产 1A:东边地块的土壤肥力原本就高于西边 他因削弱 初始条件差异(地块肥力不同)是他因。

🏗️ 搭桥与拆桥思维笔记 (逻辑加强与削弱技巧) 16杀

搭桥与拆桥是逻辑推理题中,针对加强削弱的两种重要的解题技巧和思维方式。

1. 🧠 使用场景:何时考虑“桥” (论据与论点间的关系)

考虑“桥”主要有两种情况,即论据和论点之间存在逻辑上的跳跃不完全对应

💡 场景一:明显不同 (语义跳跃)

  • 定义: 论据的关键词与论点的关键词之间存在明显跳跃语义明显不同
    • 关键词通常指对象话题
  • 示例 1 (对象/话题不同):
    • 论据: 这个墓葬中发现了牛角
    • 论点: 可见这个墓葬以前是用来祭祀
    • 跳跃点: “牛角” $\rightarrow$ “祭祀”。(需要搭桥说明“牛角”与“祭祀”有关联。)
  • 示例 2 (主题不同):
    • 论据: 现代大学生不喜欢京剧
    • 论点: 可见现代大学生对传统艺术不感兴趣。
    • 跳跃点: “京剧” $\rightarrow$ “传统艺术”。(需要搭桥说明“京剧”属于“传统艺术”。)

💡 场景二:一小一大 (概念范围不同)

  • 定义: 论据所谈的是小概念(部分),而论点谈的是大概念(整体)。
    • 论据: 小概念 (部分)
    • 论点: 大概念 (整体)
  • 示例:
    • 论据: 三个前台工作人员素质差。
    • 论点: 这个公司的人员素质普遍差。
    • 跳跃点: “三个前台” (部分) $\rightarrow$ “公司人员” (整体)。

⚠️ 误区警示 (不严谨的说法)

  • 不严谨说法: 只要题干中出现“论证”两个字,就考虑搭桥或拆桥。
  • 正确理解: “论证”只是指用已知命题(论据)证明另一命题(论点)真实性的过程。它不意味着一定存在“桥”需要建立或拆除,故该说法不严谨

2. 🛠️ 搭桥与拆桥的操作方法

技巧 目的 操作方式 核心要点
搭桥 (加强) 建立关系 建立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弥补二者间的语义或概念跳跃。 必须是论据指向论点的桥!(如:神话 $\rightarrow$ 现实)
拆桥 (削弱) 截断关系 截断或破坏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说明二者不相关。 没有方向感,旨在说明论据无法推出论点。

🎯 搭桥 (加强) 的方向

  • 正确方向: 论据 $\rightarrow$ 论点(论据指向论点的桥)
  • 错误方向 (常见干扰项): 论点 $\rightarrow$ 论据(会使桥搭反)

例题 2 错误方向示例:

  • 论证: 压力 $\rightarrow$ 皮质醇分泌 $\rightarrow$ 毛稀疏。
  • 正确桥: 皮质醇分泌 $\rightarrow$ 毛变稀疏。(论据 $\rightarrow$ 论点)
  • 错误项 D: 如果毛稀(论点),则一定处于压力下。(毛稀 $\rightarrow$ 压力,桥搭反,不能加强论证。)

3. 📝 练习题精讲 (示例与分析)

题号 论证内容 (论据 $\rightarrow$ 论点) 关系判断 考查目标 正确选项及分析
例题 1 神话故事中有巨型生物记载 $\rightarrow$ 深海中确实有巨型生物。 明显不同 (神话 $\leftrightarrow$ 现实) 加强 (搭桥) D. 神话的内容是现实的反映。 (搭桥:神话 $\rightarrow$ 现实)
例题 2 压力导致皮质醇激素分泌 $\rightarrow$ 压力下鸟毛变得稀疏。 明显不同 (皮质醇 $\leftrightarrow$ 毛稀) 加强 (搭桥) C. 皮质醇影响羽毛的生长和代谢。 (搭桥:皮质醇 $\rightarrow$ 羽毛生长/稀疏)
例题 3 新上岗人员不会用办公软件/打印机 $\rightarrow$ 当前大学教育是失败的。 明显不同/一小一大 (新上岗 $\leftrightarrow$ 大学生群体) 加强 (搭桥) A. 新上岗的人员能够代表当前大学毕业生。 (搭桥:新上岗人员 $\rightarrow$ 大学教育对象)
例题 5 噪音小、降噪效果好 $\rightarrow$ 销量好。 明显不同 (降噪效果 $\leftrightarrow$ 销量) 削弱 (拆桥) B. 降噪功能不是消费者关注点。 (拆桥:截断降噪效果和销量的关系)
例题 7 芝麻酱含钙量高,牛奶含钙量少 $\rightarrow$ 芝麻酱补钙效果比牛奶好。 明显不同 (含钙量 $\leftrightarrow$ 补钙效果) 削弱 (拆桥) A. 钙含量的高低并不能直接决定补钙效果。 (拆桥:截断含钙和补钙的关系)
例题 8 偶尔吃牛肉干不会导致动脉硬化 $\rightarrow$ 可以放心吃,对身体健康无影响。 一小一大 (动脉硬化 $\leftrightarrow$ 身体健康) 削弱 (拆桥) B. 动脉健康不等于身体健康。 (拆桥:拆解小概念和大概念间的等同关系)

✏️ 补充说明:削弱的力度比较

  • 拆桥 (截断关系):力度最强。 (例题 5 的 B)
  • 补充反面论据:力度较弱。 (例题 5 的 A、C、D:如“耗电量高”、“价格高”、“宣传力度不好” $\rightarrow$ 可能卖不好)

📝 必要前提 (Assumption) 解题笔记:17杀

本笔记的核心内容是讲解在公职考试中必要前提题型的解题思路和常见模型。

I. 🎯 题型认知与标志

  • 定义:要求考生从选项中选出材料论证必不可少的条件,简称必要前提 。
  • 重要性:在公考、事业编、选调、招警等考试中是必考题型,难度通常较低,尤其在广东省省考中题量非常高 。
  • 解题要求:必须做对,并且必须做快
  • 提问标志(辨识依据) :提问中出现以下任何一个词,都属于必要前提的提问:
    • 必须假设
    • 需要假设
    • 前提是
    • 假设是

II. 💡 解题思路:两大核心思维

绝大多数题目(占九成或以上)采用搭桥思维,少数难题需要加非验证进行辅助作答 。

1. 🌉 搭桥思维 (Connecting the Gaps)

  • 适用情境:当论据的关键词与论点的关键词明显不同,或者一小一大时,需考虑搭桥 。
  • 搭桥方向:必须是论据指向论点的桥 。
  • 正确选项特征:通常会同时出现论点和论据中的关键词 。

  • 四大常见模型
模型 论证结构 (A, B, C, D 为不同概念) 缺失的必要前提 (桥) 举例说明
模型 1 A 能够 B,所以 A 能够 C B 能够 C 论据:辣椒能够激活 P 基因。论点:辣椒能够预防 癌症。$\rightarrow$ 缺失:P 基因有助于预防癌症
模型 2 A 能够 B,所以 C 能够 B C 能够 A 论据:P 基因有助于预防 癌症。论点:吃辣椒能够预防 癌症。$\rightarrow$ 缺失:吃辣椒能够激活 P 基因
模型 3 A 导致 B,B 导致 C,所以 A 导致 D C 能够 D 论据:已谈 A $\rightarrow$ B $\rightarrow$ C。论点:A $\rightarrow$ D。$\rightarrow$ 缺失:构建 CD 的关系。
模型 4 A 导致 BC 导致 D,所以 A 导致 D B 能够 C 论据:A $\rightarrow$ BC $\rightarrow$ D。论点:A $\rightarrow$ D。$\rightarrow$ 缺失:构建 BC 之间的关系(使 A $\rightarrow$ B $\rightarrow$ C $\rightarrow$ D 成立)。

2. 🚫 加非验证思维 (Negation Test)

  • 核心原理:必要前提是“少他不行”的条件 。
  • 操作方法:将选项的语义整体否定(加非),然后代入材料回头审视论证是否还能成立 。
    • 结果 1:加非后,原论证不能成立 $\rightarrow$ 是必要前提
    • 结果 2:加非后,原论证还能成立 $\rightarrow$ 不是必要前提
  • 应用场景:常用于验证不明显的必要条件,或区分“加强项”与“必要前提” 。

【例】区分加强项与必要项

  • 论证:中国生产的轿车价格特别便宜,所以将取得好的销量
  • 选项 A:中国轿车油耗非常低。(加强项,但非必要。加非:油耗不低。如果价格足够低,销量仍可能好,论证仍可成立) 。
  • 选项 B:价格是买车的重要因素。(必要前提。加非:价格不是重要因素。如果价格不重要,则无法根据价格低推出销量好,论证不能成立) 。

III. 🧑‍🏫 经典拓展案例分析

  • 案例 1:提问类的前提
    • 问句:“哥们儿,你戒烟了吗?”
    • 必要前提:这个哥们之前是抽烟的。
    • 验证:加非(之前不抽烟)$\rightarrow$ 问句不成立/无意义 。
  • 案例 2:综合必要前提(广东省考经典题)
    • 论证:S 牌老年代步车有安全隐患 $\rightarrow$ 应该禁止老年代步车上路,老年人应转开小汽车
    • 前提 1:S 牌能代表整体老年代步车(防止以偏概全) 。
      • 选项表述:S 牌占所有代步车的比例达到九成以上(具有代表性) 。
    • 前提 2:只有安全,才允许上路(搭 安全隐患禁止上路 的语义桥) 。
    • 前提 3:老年人具备开小汽车的能力或资格(保证转开的可能性) 。
    • 前提 4:小汽车本身是安全的(保证替代方案的合理性) 。
  • 案例 3:安慰类的前提
    • 论证:冰冰呜呜地痛哭,王永恒安慰道:“你不要哭了,下次一定能考上。”
    • 前提 1:这次冰冰未考上
    • 前提 2:冰冰的哭是因为没考上(保证安慰理由哭泣原因的关联性) 。
    • 前提 3:冰冰还有下次考试的机会(保证下次的可能性) 。
    • 次要前提(如果题目未描述现象):冰冰确实在哭;张冰冰能听得懂人话 。

📚 逻辑推理:补充论据思维 (第18讲)

补充论据是考试中的必考知识点,尤其在多省联考、省考和国家公考中量很大 。

一、补充论据的定义

补充论据是指针对论证过程中的论据要素进行的加强或削弱 。

  • 补充新论据: 引入材料本身未提及的新论据 。
  • 判断原有论据: 对原有论据的真实性或正确性进行肯定或否定 。

二、加强论证的方法 (考加强)

加强论据的方法主要有三个 :

方法 说明 示例 (王永恒的例子)
1. 肯定原有论据 承认原有论据是对的没毛病的 选项 B:王永恒家确实有三口金矿、18套别墅、88家上市公司且是唯一股东 (只是承认他有钱的论据属实) 。
2. 补充新的正面论据 引入与原有论据毫不相关的新论据,但该新论据对论点起加强作用 选项 A:王永恒人品特别好 (补充了一个新理由支持“值得拥有”的论点) 。
3. 举正例 举出符合论点的正面例子来加强 。 举例属于补充新论据的一种特殊形式 。

力度比较 (加强):

  • 补充新的正面论据 (多了一个新理由/多条件) 通常强于肯定原有论据 (只是承认原有唯一的论据) 。
    • 例: 说你好看我想娶你 (论点),你确实好看 (肯定论据) 的力度,不如发现你还是公务员 (补充新论据) 的力度强,因为有了更多理由支持“我想娶你” 。

三、削弱论证的方法 (考削弱)

削弱论据的方法也对应有三个 :

方法 说明 示例 (王永恒的例子)
1. 否定原有论据 直接指出原有论据是错的不成立的 选项 B:王永恒家有三口金矿是骗人的,18套别墅是不存在的,88个上市公司是不可能的 (直接否认他有钱的论据) 。
2. 补充新的反面论据 引入新的论据,但该论据对论点起反作用削弱作用 选项 A:王永恒人品不好 (补充了一个新理由削弱“值得拥有”的论点) 。
3. 举反例 举出不符合论点的例子来削弱 。 举反例属于补充新论据的一种特殊形式 。

力度比较 (削弱):

  • 否定原有论据 (论据不成立,论点更不能成立) 通常强于补充新的反面论据 。
    • 例: 说你长得好看我想娶你 (论点)。直接说“你根本不好看” (否定原有论据) 的力度,强于说“她好看,我娶她,但是她人品不好” (补充反面论据) 的力度 。

💡 例题分析与思路总结

例题 论点 (结论) 正确选项 & 解释 考查方法
1. 猫的寿命长与独居有关。 猫的长寿是因为独居 (果因关系)。 A:猫喜欢独居,减少疾病感染可能性,更容易长寿。 (为“独居导致长寿”提供新理由) 。 补充新的正面论据
2. 新型薄膜强度高,手机屏幕不怕摔。 不能支持 (找无关或削弱项)。 C:新型薄膜透明度差,不适合用于手机。 (直接说明论据的优势在手机上不能实现) 。 削弱 (否定应用前提) (本质上是削弱,直接否定了它能用在手机上这一条件) 。
3. 酒精浓度越高,杀毒效果未必越好 (指 >75% 时)。 高浓度 (>75%) 酒精杀毒效果不好。 D:95% 酒精会阻止渗透,无法杀毒。 (举高浓度酒精的正例,说明其效果不好) 。 举正例加强 (举例说明论点成立) 。
4. AI 现状发展下去,输出内容质量将断崖式下跌 虚假内容增多导致质量将持续恶化。 C:AI 生成的虚假内容回流互联网,污染 AI 模型数据,导致输出质量越来越差 (恶性循环)。 (提供恶化机制) 。 补充新的正面论据 (提供支持“断崖式下跌”的新理由/机制) 。
5. 睡眠不足会导致肥胖。 睡眠不足让人想吃进而变胖。 A:6~9 岁儿童,睡眠少于 10 小时 (不足),肥胖提高。 (举一个符合论点的例子) 。 举正例加强 (本质上是补充新的正面论据) 。
6. 体型大寿命长是动物患癌症的最合理原因。 削弱:体型大寿命长也不容易患癌症。 C:寿命长、体型大的大象患癌症的概率。 (举出“有因无果”的反例) 。 举反例削弱
7. 外科手术仍应以医生为主导 (因机器人无学习能力,无敏锐触觉)。 反驳 (找削弱项):不应以医生为主导,或机器人更值得信赖。 D:人工智能发展会使手术机器人智能化、精确度日益提高。 (提供机器人能力变强的新论据,可取代人) 。 补充新的反面论据 (削弱“机器人不强”的原有论据) 。
8. 月球上很快可以实现导航 (因 GPS 信号可接收)。 质疑 (找削弱项):月球上无法实现导航。 D:导航需要大天线,但航天器研发追求小天线,矛盾无法破解。 (提供无法实现导航的新障碍) 。 补充新的反面论据 (提供无法实现的理由) 。

📝 总结与学习建议

  • 三大维度加强/削弱方法已讲完: 针对论据(补充论据)、针对必要前提、针对桥(搭桥/拆桥)、针对论点(马屁/杠精) 。
  • 方法与实战: 在考试中,无需说出具体是哪种方法,只需判断选项能否加强/削弱,以及力度强弱即可 。
  • 复盘与自测: 课后务必做好复盘,并用自己的语言在讲义的总结框中写出知识要点、思路和方法,以达到熟练于心的目的 。

📝 逻辑:比例论证思维(加强削弱题的特殊模型)19

比例论证是指题目中出现数字,并且涉及比例关系的模型。在公务员考试中,主要有三种重要的考法。

1. 🔍 知识点一:衡量效果、水平、能力、严重性等,看比例而非绝对量

核心观点: 在比较效果、能力、或疾病严重性等程度时,不应只看绝对量(分子的大小,如死亡人数),而应看比例(分子/分母)。

💡 案例一:疾病的严重性比较

  • 论据: A病(中东呼吸综合症)死亡 6 人,B病(感冒)死亡 600 多人。
  • 结论: A病不如 B病可怕。
  • 削弱思路: 关注致死比例,而非绝对死亡人数。
    • 削弱项: 如果 B病的患病人数是 A病的 100 倍以上,那么 B病的死亡比例(死亡人数/总患病人数)就小于 A病的比例。
    • 推论: A病的致死比例更高,因此 A病更可怕。
    • 结论: 比较疾病的严重性,要看“死亡人数 / 患病总人数”的比例。

💡 案例二:学校的考学能力比较

  • 论据: 甲学校 3 人考上清华北大,乙学校 30 人考上清华北大。
  • 结论: 乙学校考清华北大的能力比甲学校更强。
  • 削弱思路: 关注考上的比例(考上人数/总报考人数)。
    • 削弱项: 如果乙学校报考清华北大的人数是甲学校的 10 倍或以上
    • 推论: 乙学校考上的比例可能低于或等于甲学校,因此能力不一定更强。
  • 加强思路:
    • 加强项: 甲学校报考清华北大的人数,不到乙学校报考人数的 10 倍。

💡 案例三:产品使用难度比较(例题一)

  • 论据: 甲公司收到投诉电话是乙公司的 5 倍。消费者只有使用困难时才投诉。
  • 结论: 甲公司产品比乙公司产品使用难度更高。
  • 削弱项(看比例): 甲公司售卖出的产品(分母)是乙公司的 5 倍以上
    • 推论: 投诉电话/销售量比例可能相等或更低,难度不一定更高。
  • 加强项(看比例): 甲公司数码产品的消费者数量(分母)不到乙公司的 5 倍
    • 推论: 投诉电话/销售量比例更高,难度确实更高。

2. 📉 知识点二:占比少,不具有代表性(常考削弱)

核心观点: 当样本(或某个子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极少时,即使该样本内部的某个现象占比很高,也不能代表总体具有该现象。

💡 案例一:家庭消费决定权(国考真题)

  • 论据: 亚洲爱网购的女性在 A、B、C、D 类家庭日常开支中的决定权占比极高(90%以上)。
  • 结论: 亚洲爱网购的女性在家庭开支中占绝对的控制权
  • 削弱项: 女性的总支出占家庭总财产的比例不到 25%(或占比极少)。
    • 推论: 即使女性对这 25% 的支出有 100% 的控制权,也无法说明她们对“整个家庭财产支出”具有绝对控制权。

💡 案例二:离婚原因(省考例题)

  • 论据:起诉离婚中(子集),闪婚占非常高的比例
  • 结论: 闪婚是夫妻离婚的重要原因
  • 削弱项: 起诉离婚所有离婚的比例不足 30%(或占比极少)。
    • 推论: 样本(起诉离婚)的占比极少,不具有代表性。即使闪婚在小样本中占比高,也不足以说明它是所有离婚的关键原因。

3. 🎯 知识点三:比例论证模型(常态即概率)

核心观点: 当论据为“$\text{X\%}$ 的 A 是 B”时,去质疑“A 和 B 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关键在于比较 B 在总体中的占比与 B 在A 这个子集中的占比。

模型: $\text{X\%}$ 的 A 是 B $\implies$ B 容易导致 A

比较对象 论据比例(B 在 A 中) 总体比例(B 在总体中) 推论 结论
加强 ($\text{X\%}$) ($\text{< X\%}$) B 的占比少,但 B 引起的 A 却多,说明 B 确实容易导致 A。 B 占总数的比例不到 $\text{X\%}$
削弱 ($\text{X\%}$) ($\text{\ge X\%}$) B 在总体中本身就多(常态),A 中 B 多是自然结果,不存在因果关系。 B 占总数的比例是 $\text{X\%}$ 或以上

💡 案例一:熬夜与胃病

  • 论据: 78%胃病患者(A)有熬夜的习惯(B)。
  • 结论: 熬夜(B)容易导致胃病(A)。
  • 削弱项: 熬夜的人(B)占总人数的比例本身就是 78% 或以上
    • 推论: 熬夜者占比高是常态,所以胃病患者中熬夜者占比高是自然结果,熬夜不一定是胃病的原因。
  • 加强项: 熬夜的人(B)占总人数的比例不足 78%
    • 推论: 熬夜者占比低,但在胃病患者中占比却高,说明熬夜确实容易导致胃病。

💡 案例二:图书馆借阅(例题三、四)

  • 论据: 文学类的书(B)被借阅次数远远超过非文学类的书(非 B)。
  • 结论: 学生更喜欢阅读文学类的书(B)。
  • 削弱项: 文学类的书(B)在图书馆中本身占比就高(如 90%)。
  • 例题四:新能源车安全事故
    • 论据: 在着火事故中(A),乘用车(B)占比达到 70%。$\implies$ 乘用车的安全性大大低于其他车。
    • 削弱项(D): 专用车和公交车保有量不到 10% $\implies$ 乘用车占比在车辆总数中占 90% 以上
    • 推论: 乘用车占比高是常态,事故中占比高是自然结果,不能得出安全性低的结论。

💡 案例三:高收入人群(例题五、七)

  • 论据: 高收入人群中(A),本地人(B)占 70% 以上
  • 结论: 外地人想获得高工资难(即本地人更容易获得高工资)。
  • 加强项(A): 外地人占总人数比例高达 40% $\implies$ 本地人(B)占总人数比例低于 60%
    • 推论: 本地人(B)占比低(< 70%),但在高收入人群中占比却高(> 70%),可见本地人确实更容易获得高工资。
  • 削弱项(B): 外地人占总人数比例不到 30% $\implies$ 本地人(B)占总人数比例超过 70%
    • 推论: 本地人占比高是常态(> 70%),获得高收入占比高是自然结果,削弱了因果关系。

📌 总结回顾

  1. 程度/能力比较:比例 (分子/分母),而非绝对量。
  2. 代表性: 样本占比少,结论不具代表性(常考削弱)。
  3. 模型论证: $\text{X\%}$ 的 A 是 B $\implies$ B 易导致 A。
    • 加强: B 占总体比例 $< \text{X\%}$
    • 削弱: B 占总体比例 $\ge \text{X\%}$

📚 方式-目的论证:核心笔记:20

1. 概念与辨识

  • 定义: 方式-目的论证是论证逻辑中的一种固定模型,其思维模式是 “做法 + 结果”
  • 辨识方式: 阅读材料的论证语义表述,如果出现以下关键词:
    • 目的(结果): 想达到的目的、想实现的结果为了某种结果。
    • 方式(做法): 为达到结果所采取的方法做法对策
    • 句式: “通过一种方式去达到某种结果”。

2. 加强论证

方式是为目的服务的,因此加强就是要论证方式对达到目的有效方式本身可行

加强类型 核心观点 解释 强度对比
方式可达到目的 方式和目的之间成立关系 证明所采取的方式确实能带来预期的结果/目的。 更强(方式能直接服务于目的)
方式本身办得到 方式本身是可行的。 证明所采取的方式本身在操作上是可行的,能实施。 较弱

💡 强度总结: 方式可达目的 (1) $\text{>}$ **方式本身办得到 (2)}$

3. 削弱论证

削弱就是要论证方式不能达到目的方式本身不可行

削弱类型 核心观点 解释 强度对比
方式达不到目的 方式和目的之间不成立关系 证明即使方式可行,也实现不了预期的结果/目的。 更强(直接断绝方式与目的的关系)
方式办不到 方式本身是不可行的。 证明所采取的方式本身无法实施。 较弱

💡 强度总结: 方式达不到目的 (1) $\text{>}$ **方式办不到 (2)}$

4. 经典例题分析

案例一:白领疾病与预防手册(削弱辨析)

论证主体 内容
目的 有效预防都市白领的腰颈椎等疾病。
方式 给都市白领发预防手册
选项 语义分析 削弱类型 结论
A:白领工作忙,无时间看手册 手册即使发下(方式办得到),白领不看,也无法实现预防(目的)。 达不到目的 有力削弱
B:手册由日语写成 无关项。 ① 没法发(不代表方式办不到)。 ② 看不懂(不代表达不到目的,可翻译,是想多了)。 无关项 无法削弱

案例二:二氧化碳储存与气候变暖(加强辨析)

论证主体 内容
目的 改善/延缓天气变暖的不良趋势。
方式 把二氧化碳储存在特殊的盐穴中。
选项 语义分析 加强类型 结论
盐穴能够储存二氧化碳。 证明这种储存做法是可行的。 方式本身办得到 有力加强

案例三:猎狗驱赶昆群(方式-目的削弱)

论证主体 内容
目的 使交通变得安全(解决汽车对昆群的安全威胁)。
方式 购买猎狗驱赶昆群
选项 语义分析 类型 结论
A:成群的鬣狗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 狗即使驱赶了昆群,但狗本身带来了新的安全威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方式达不到目的 有力削弱(A)
B:猎狗驱赶时可能伤害昆群。 无关项。 伤害昆群是可能的副作用,不代表对交通安全没作用。 无关 无法削弱
C:猎狗需特殊训练才能驱赶。 无关项。 需要训练不代表训练后办不到 无关 无法削弱
D:狗得打疫苗、定期检疫。 无关项。 检疫不代表狗没法驱赶昆群(办不到)。 无关 无法削弱

案例四:拓宽道路解决交通拥堵(削弱辨析)

论证主体 内容
目的 解决交通拥堵。
方式 拓宽道路
选项 语义分析 类型 结论
2B:道路拓宽施工会加剧拥堵。 描述的是施工期间的暂时效果,未论证拓宽之后的最终效果。 无关 无法削弱
4D:拓宽道路后,汽车数量也增加(大量增加)。 汽车增加,即便道路拓宽了,仍会拥堵无法有效解决 方式达不到目的 有力削弱(4D)

案例五:地铁改造与增收路费(加强与合理性)

论证主体 内容
目的 缓解沿线(包括高速公路)的交通拥堵。
方式 地铁改造(提高客运量)+ 增收沿线高速过路费(弥补改造费用)。
理由 机动车主是改造的直接受益者,应承担费用。
选项 语义分析 提问方式 结论
3C:改造后的地铁中,相当数量乘客都是私人机动车主 证明机动车主确实是受益者(他们可以转坐地铁避免拥堵),故收其费用是合情合理的。 加强合理性 有力加强(3C)
C(另一题):为躲避多交过路费,机动车会绕开收费站增加普通公路流量 绕路导致沿线交通(包括普通公路)更拥堵,即达不到缓解拥堵的目的,甚至带来反作用 质疑/削弱 有力削弱(C)

总结要点

  1. 辨识关键方式(对策、做法)与目的(结果、目标)。
  2. 加强/削弱角度
    • 方式与目的的关系(能否达到目的)
    • 方式本身的可行性(能否办得到)
  3. 注意无关项
    • 其他的做法(“还有其他做法有用”)。
    • 副作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除非是反作用)。
    • 施工期/过程中的影响(需关注“之后”的效果)。
    • 未涉及方式与目的关系的其他因素

💡 对比实验思维在逻辑推理中的应用:21

对比实验思维是判断推理中加强削弱题型中常考的一种模型。

📌 什么是对比实验?

  • 模型特征: 考试中通常给出两组或三组对象
  • 构成要素:
    • 两组对象之间存在一个差异(因素/变量)。
    • 两组对象的结果也存在差异
    • 根据这两个差异,得出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 。
  • 举例:
    • D组人 (380人) 听了上岸村的课 $\rightarrow$ 考上了公务员 。
    • 第二组人 (330人) 没听上岸村的课 $\rightarrow$ 没考上
    • 结论: 上岸村的辅导班能帮助学生考上公务员 。

🚀 加强与削弱的思维核心

对比实验论证的思维核心在于“他差”(其他影响结果的因素差异) 。

目标 核心思维 含义 另一种表述
加强 无他差(没有其他影响结果的差异性因素) 双方可比 变量唯一或控制住了变量
削弱 有他差(存在着其他影响结果的差异性因素) 双方不可比 变量不唯一

📝 关键点: 这个变量必须是影响结果的因素的变量 。

🧐 实例分析与选项设计(吃S与健康)

  • 实验设计:
    • 第一组:吃S $\rightarrow$ 身体更健康 。
    • 第二组:不吃S $\rightarrow$ 身体不如第一组健康 。
  • 结论: 吃S有利于身体健康 。
选项 内容 分析 结论
A 第一组人更注重身体健康,且更多参加体育锻炼 。 有他差:体育锻炼和注重健康管理是影响结果(健康)的差异因素 。 削弱项
B 第一组人英语水平比第二组人好 。 无关项:虽然存在差异(变量不唯一),但英语水平与结果(健康)无关,不影响结果 无关项
C 实验前两组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差不多 。 无他差:排除了初始健康程度不同这一影响因素 。 加强项
D 实验后,第一组人的健康情况变得与第二组差不多 。 无关项:发生在实验之后的情况,与实验中吃S是否有利健康无关 。 无关项

⚠️ 两个拓展难点(坑)

1. 特殊情况:效果衡量的长期性

对于某些涉及长期效果的结论(如减肥效果、戒烟效果),实验后的表现可能也具有削弱作用 。

  • 一般规则: 实验后情况通常不影响结论 。
  • 特殊情况: 当结论讨论的是效果(如减肥、戒烟),默认衡量的是相对长时间
    • 例 1 (减肥): 结论:补充维生素C有助于减肥。选项:实验后两周,D组普遍复胖
      • 分析: 减肥效果看长期。短期(实验期间)有效,长期(实验后两周)反弹(复胖),则削弱效果 。
    • 例 2 (戒烟): 结论:强制戒烟效果更好。选项:实验之后不到半年,强制戒烟组复吸
      • 分析: 戒烟效果看长期。短期(实验期间)不吸,长期复吸,则削弱效果 。

2. “自比”和“它比”的区别(初始条件的影响)

需要判断实验结果是自己跟自己比(自比)还是自己跟对方比(它比),来确定初始条件差异是否影响结论 。

  • 例:
    • 第一组(餐前喝水) $\rightarrow$ 平均体重下降 4kg
    • 第二组(不喝水) $\rightarrow$ 平均体重下降 0.3kg
    • 结论: 餐前喝水能减肥 。
  • 分析: “平均体重下降”是自己自己之前的体重比(自比)。
    • 加强项/削弱项: 实验前两组的平均体重差不多 / 相差很大
    • 结论: 无关项。因为是自比,无论初始体重相差多大,只要能证明喝水组比不喝水组下降幅度大,就能支持结论 。

💡 人数差异: 题中是“平均体重”下降,计算的是平均值比例。两组人数(如300人 vs 50人)相差很大不能削弱平均值或比例的比较 。

📝 常见选项错误类型

  1. 个案/以偏概全: 选项中出现“某位”、“部分人”、“有的”等,以个体情况否定普遍结论,力度弱或无关 。
  2. 非影响结果的差异: 比如人数经济能力英语水平等,即便存在差异(有他差),但与结果无关,属于无关项 。
  3. 未做两组比较: 选项只描述其中一组的情况,没有与另一组进行对比,无法起到加强或削弱作用 。
  4. 实验后情况(一般): 与实验过程中因素的作用无关 。
  5. 无关因素: 讨论与论证因素不相干的方面,如药品的生成方式是否获得许可市场份额等 。

💡 逻辑22杀:调查统计思维(枚举思维)

调查统计思维是论证逻辑中的一种模型题,通过调查统计的数据和情况来得出结论

🧐 论证思路与模型

目标 关键点 通俗理解/操作方式
加强(使结论成立) 调查具有代表性 两种情况: * 调查对象中立、客观 * 调查的数量足够 (不常考)
削弱(使结论不成立) 调查不具有代表性 两种情况: * 调查对象不中立、不客观 * 调查的数量不够 (不常考)

🌟 核心考点:调查对象的“中立与否/代表性”

在公职、事业编等考试中,这类题目基本都考查调查对象的中立与否(即代表性) 。

1. 具有代表性(加强)

  • 定义: 调查对象是中立的、客观的
  • 示例场景(中立者): 购买护肤品时,一个陌生人/第三方中立者(非销售员)使用后给出好的评价,其评价更令人信服,因为他没有利益相关 。
  • 数量问题(不作为核心考点):
    • 虽然原则上数量越多结论越可靠,但可靠与否看的不是量,看的是调查对象
    • 如果5万人都是被贿赂的人(不中立),其结论不如5000人是不同阶层、中立客观的人的结论可靠 。
    • 因此,选项中提及“数量多/少”的,一般不作为正确选项去选择

2. 不具有代表性(削弱)

  • 定义: 调查对象不中立、不客观
  • 示例场景(不中立者):
    •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销售员(王婆/销售者)推销自己的产品,其阐述不中立,因为是利益相关者
    • 在高端杂志上调查城市标志: 高端杂志的读者是特殊人群,不能代表全体市民的普遍情况 。
    • 在学校动漫协会调查二次元喜好: 动漫协会的会员本身就更喜欢二次元文化,不能代表所有年轻人这个群体喜欢 。
    • 其他不具有代表性的调查(举例): 在火车上调查能否买到票;在飞机上调查是否坐过飞机;在淘宝网站上调查是否有网购经验;在监狱中调查是否犯过罪 。

📝 例题分析(模型固定)

这类题目通常是固定模型,解题思路为判断调查对象是否能代表结论对象 。

例题描述 调查对象 结论对象 削弱方式 典型削弱选项
调查中学生吸烟人数下降,得出青少年吸烟人数在下降 。 中学生 青少年 中学生不能代表青少年 。 大部分吸烟的青少年不是中学生
某杂志读者将蓝色妖姬作为市花,得出大部分市民赞成 。 该杂志读者 市民 读者不能代表市民 。 该杂志读者是来自较高收入的女性(特殊人群) 。
某杂志调查各大高校爱读书、爱学习的优秀学生阅读量大,得出现在的高校学生阅读量大 。 爱读书、爱学习的优秀学生 普遍高校学生 优秀学生不能代表普遍学生 。 该杂志调查对象是各大高校爱读书、爱学习的优秀学生(调查对象不具有代表性) 。
某杂志读者对投资理财关注度高,得出整体国人对投资理财关注度高 。 该杂志读者 整体国人 读者不能代表国人 。 该杂志的读者都是投资理财本身就特别关注的
法治周刊做问卷调查,得出国人积极关注法律 。 法治周刊读者 整体国人 读者不能代表国人 。 该杂志的读者本身就是法律相关行业的工作者

⚠️ 常见无关/干扰选项:

  • 数量/参与度不足: “经费紧张,下一年不调查”、“很多读者并未发表意见”、“并非所有学生都参与” 。
    • 理由: 不需要每个人都参与或回答,不影响本次调查结论的可靠性 。
  • 其他无关因素: “香烟价格在下降”、“反对吸烟的人数在减少”、“最后决定由谁来做” 。 Prose
本文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