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坐而论道-1

梦貘 2022-01-02

前言:2022新年伊始,想开一个新的系列。

这个博客大部分的文章,是我的碎碎念。但有时候和友人讨论的一些东西也非常有趣,而且观点的碰撞往往会造成一些更有意思或有启迪性的东西。一个人说的话叫碎碎念,两个人的讨论就叫“坐而论道”好了。

这个系列用以记录我和友人的一些有意思的漫谈和讨论。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我会尽量在保留对话原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润色。因为本质上还是聊天,所以主题可能是跳跃的,也可能就没什么主题,不太好起标题,因此索性就不起了,只用数字来表示序号。另外一些观点可能不那么严谨,也可能会出现一些事实上的错误,我会尽量订正,但仍不能保证完美,如有错误或争议之处,欢迎邮件指正和讨论!

另:由于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有意思的对话,所以本系列随缘更新。

(A=梦貘,B=梅嘉文)

A:来聊聊天儿吧。

B:好啊,你怎么看玄学和神秘学?

A:基本上来讲,我倾向于把它们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

B:怎么说?

A:就是一种不同视角的看世界的方式。

B:确实。

A:比如古代不是巫医不分嘛,在用草药治疗人的时候也会进行相应的仪式啥的。他们认为草药和仪式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法。

B:我好不能理解这个。

A:圣经里面也记载过要把得了麻风病的患者隔离之类的话。他们把这理解为一种仪式,但实际上这也是有用的。因为人类的所有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经验上的嘛,通过一点点的摸索,对一个个案例的总结,最后归纳成知识。这种归纳可能是对的,可能是错的,就算是对的,也可能是精确的或不精确的。草药+仪式你不能说它是没用的,因为它也能用科学解释,就是草药里面的啥啥成分治愈了疾病,仪式里面的某些步骤(比如让家人离他远点防止被邪气侵扰,其实就是隔离)也对治疗起辅助作用。它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但它是有用的。因为人类目前也不能说对世界了解的很多,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可能是苏格拉底,也可能是我记错了),我知道的越多,就发现自己越无知。

B:是,人好渺小。

A:所以我觉得现代的科学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算一种神秘学plus(

B:可控神秘学。

A:几千年后的人看我们的科学,也可能发现我们做了好多不必要的步骤(草药+仪式里面,按照科学的解释方法,主要治病的是草药,但古人认为这两个同等重要)

B:确实,这个很对。

A:这个也就是理论的慢慢概括和凝练。或许当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到了某个程度以后会发现我们所提出的定律失效的时候,在那个语境下,科学就成了“神秘学”。

A:我觉得人类对世界知道的真的太少了

B:是的,很少很少。

A:所以神秘学也不能一概认为是迷信,把它当成一种文化现象比较合适。毕竟在我们目前的经验下,科学是最可靠的东西。但在科学还没有探究到的地方,神秘学或许仍然有一定的道理(

B:确实。

A:而且把它当作一种文化来研究也很有意思。

B:我感觉我对科学了解也好少。我好无知,知识好多。

A:我也感觉自己好无知。

B:那你咋看待“灵验”这种现象?

A:我觉得分两种情况。

B:你说。

A:一种是真的巧合,自己附会的。另一种就跟古人看今天的手机一样,暂时还不能理解,但背后可能是有它的道理的。科学还没有探究到的地方,或者说我们还没有总结出规律的地方,这样。

B:赞同。

A:毕竟如今科学前沿的发展,量子物理学啥的,不懂那些理论的话听起来也像玄学。

B:确实。

A:所以以前网友有个暴论,叫科学的尽头是神学。我觉得不是完全没道理的(

B:我看到过。但它这个神学更像是自然的学问,不是人格化的神。

A:怎么说?

B:如果真有神,祂那么强为啥还要人格化?

A:我的一个暴论:人天然的亲近更像人的东西。遇到一些无法解释的事儿,人的第一反应也会是把它附会成一个有人格的东西。包括现在各种动物/事物的拟人我觉得也是这个道理(

B:草,就是这样。我前几天看了个视频,人天然地会给世界找逻辑,秩序,甚至编故事。因为不这样人理解不了世界。人理解不了无序。

A:是这样的。但就跟那个哲学上很经典的故事一样:一个农场主,每天早上八点都会给农场里的火鸡喂食。时间长了,火鸡里面出了一个科学家,说,每天早上八点就会有人来给我们喂食,这是宇宙的规律。然后接下来的一年也都平平安安的如科学家预测的那样过去了,火鸡里面有很多就信了这个理论。但某天感恩节到了……

B:非常喜欢这个故事。

A:这个故事的意思是,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总结出来的东西的适用范围在哪儿,它究竟是一个临时性的东西还是一个真的真理。

B:真理是有条件的。

A:对,就是这个意思。

B:哲学真是个好东西。

A:但人自身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可能很难很难去验证这个“条件”是什么,有时候甚至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也得不到答案。就算得到了答案,你也不知道这个“答案”的条件又在哪儿(

B:对。

A:所以这个问题往深了思考就虚无了。就像爱手艺说的,“混沌而无情的宇宙”(

B:确实。一切都是混乱世界的解药而已。

A:虽然爱手艺是个写恐怖小说儿的,但我觉得他这个点抓的真的非常好。人类最深层的恐惧是对无序的恐惧(这话是他自己写在论文里的),他就以这个来写恐怖小说,确实挺厉害,而且挺成功的。

B:太对了。我以前看克苏鲁也看到过一样的话,对未知对无序的恐惧。克苏鲁就是无序与未知。

A:是的,这就是克苏鲁故事的内核。其实我感觉scp基金会也有点儿像。

B:对。

B:话说我们老师讲道家思想的时候说的话跟你差不多。

A:展开讲讲?

B:他先从“道”来讲,他说老子的道可以理解成是世界运行的最高规律,万事万物生存的本源。我感觉就是咱学的客观规律。总之是很形而上的概念。

A:是的。

B:他还解释了道家的“德”。不是道德,而是指人的天性。老子认为道是世界运行的规律,人的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道的安排。那么人就是接受了一部分道,也就有了道之得也这句话。

B:既然,德是道之得也,道是最高的,那人就需要追求德,也就是那存在于人天性中部分的道。这个逻辑我总感觉有点…那啥。有点说服我又有点没有说服我。

A:可以看出来老子在努力的论证性善论

B:不,你看我下一段话就会知道老子是性恶论。

B:追求道德,则去追求天性,追求天性在当时就是复古(这个古大概就是原始社会了,老子不是处于奴隶社会嘛)。原始社会多的是自私、利益、小团体这些东西。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是这个意思。

A:嗯。

B:其实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不是这。

A:是啥?

B:是老师说 人只有部分的道。这就是说人的能力是有边界的,无论再怎么努力都是有个跨不了的边界。就是咱们上头聊的。

A:我觉得很有道理。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人类定制的啊,人类的诞生说白了也就是宇宙中一连串随机事件的产物而已。

B:是这样的。

B:老师:“人没有创造新的生命形式的能力”。我觉得形式这个词用的特别好,人真的想不到还会有别的形式了吧。

B:其实生命如何定义还是参考周围。

A:是的。比如你怎么证明石头之间不是在通过一种人类目前还无法探测到的“电波”在交流呢?(另一种形式的罗素的茶壶.jpg)

B:都是人的定义。

A:如果真的有这种“交流”,那石头算不算得上一种生命呢?植物人呢,单细胞呢,拥有高智能的机器人呢?所以生命的定义我觉得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能说服人的通行标准(

B:确实如此,建国大佬有个视频也讲过。

B:而创造一切的包括生命的依然是道。这就是道的力量。人超越不了,人理解不了。老师:“这和自然主义哲学有共通之处,大家可以看看”。

B: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自然(形而上的自然)才是最宏大的。抽象的才是宏大的。

A:是的。“抽象的才是宏大的”,这句话说的很棒。自然是一个总集,拥有它包含的所有东西都达不到的尺度。也就是一个更宏观的东西。人类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跳出自己种族的局限。

B:对,就是这样。

A:只要我们没有一种超验的全能上帝视角(事实上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拥有这个视角),那就永远不能洞察世界的全部。但自然本身就是这种全能的上帝视角。所以自然比我们人类要伟大得多(

B:是这样的,过客而已。我在想,恐龙是不是也有文明。恐龙也挺牛的说实话。

A:说不定呢。说不定他们知识文明形式和我们不一样,所以灭绝后就没留下过什么痕迹呢(笑)

B:对,我也这样想过。毕竟人只能把人类社会当参照。

A:毕竟之后经历了那么长一段的冰河纪,有啥东西也可能都埋在冰下面了了。

B:对。

A: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最大的局限其实就是想象力的局限,或者说我们认知的局限。

B:太对了。

A:人的想象力也是基于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经验的,就算把它加工的很抽象,总还能找到一些现实的影子。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人无法理解自己完全没有见过的东西。

B:人无法想象自己描述不了的东西。

A:对!

B:意识脱离不了实践。

A:是。比如我们想象不到一个氢基生命会是什么样的,因为在我们的实践里氢无法组成生命。我们也没有办法想象他们的社会形态,因为所有的想象都会带上我们自己社会的影子。

B:甚至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的故事。

A:”故事“,这个词很棒。

B:这是《人类简史》里面的观点。

A:在有一帮鬼才想出民主共和制度之前,封建社会的人甚至也不能想象有一个社会竟然真的没有君主。我记得老师以前说过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社会制度是先有一个人想出了一个雏形,然后后人慢慢完善的。但我觉得这个想出雏形的人是很了不起的。

B:是这样的。创新是很了不起的。

A:就像我们评价李贽,说他离经叛道,这没错。但他依然没有跳出封建社会的框架,他想象不出没有君主的社会该怎么运转,所以他提出了开明君主制。

B:对,就是这样。但是如果他偶然看到了没有君主制的治理,他就一定可以想到一种新的治理模式。

A:我觉得这个推广到自然科学上也能用。一些基础理论的创新,一些新元素的发现,真的就是偶然的东西。

B:是这样的。人真的好容易被自己束缚啊。

A:是的。这可能就是孔子说的“尽人事,知天命”吧。

B: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A:这是卢梭说的吧(笑)

B:是的(笑)。越活越觉得启蒙运动的家伙有意思。

A:哈哈,是的。

B:我还想跟你聊一下“故事”那个概念。

A:展开讲讲。

B:你觉得公司是客观实在吗?

A:怎么说?

B:那本书里提到公司就是人类编的故事。公司就是人类为了协作、商业贸易而编的故事,只要所有所谓的“员工”都相信这个故事,相信是所谓“公司”在雇佣他们,每个月会领到薪水。

A:我还以为你下一句话要说:但这些薪水其实就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劳动价值,而且还被资本家剥削过一遍。

B:哈哈哈哈

A:那就成马克思了

B:我现在也非常认同剩余价值理论。

B:跑题了。这个公司就能运转。人类很擅长编故事。

A: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其使用一种更学术化的说法讲就是,人类很擅长创造概念。

B:对。

A:其实仔细想想其实会发现,现代文明的很多东西都是概念套概念。比如今年火起来的这个NFT,如果你不去了解,你会完全不能理解为啥一张破图能卖那么多钱。

B:我确实不能理解。我真的对虚拟经济一点好感都没(捂脸)。

A:就,基本上来讲,NFT是区块链化的,它在数据上具有唯一性,是不可复制的,并且能记载持有人的信息。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收藏赛博古董。当然那玩意儿不一定是古董,反正就是人为的把它变得非常稀有。物以稀为贵,然后就能卖很多钱了,这是NFT的基本逻辑(

B:已经有点玄乎了。

A:它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卖概念。不一定人人都能知到区块链是怎么运作的,但只要让大家都相信,NFT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而且很有收藏价值,就会有很多人去买。就是一种炒作。

B:确实。

B:(分享了一张图片,图片里的内容是《人类简史》的书摘:“…虽然人类在采集时代也没有这种合作的生物本能,但因为有共同的神话故事,几百个陌生人就能够互相合作。然而,这种合作毕竟比较松散儿有限,各个智人部落还是各自生活,也能满足大多数智人的自身需要。如果两万年前有个社会学家,完全不知道农业革命后的事情,就很有可能认为种种虚构的神话故事的用途相当有限…”)

B:这个书的观点很有意思,突破传统的观念,可能因为作者是以色列人(笑)

A:我觉得他的那个“神话网络”其实就是一种共同认同。这个认同可以是身份,可以是地域啥的,也就是现在流行一点儿的说法叫地缘政治,身份政治。

B:对。

A:这个其实可以和我刚刚说的那个联系起来,就是人会本能的亲近和自己像的东西,比如今年很火的那个“中国人不骗中国人”就是这个原理。

B:都,相信相似的东西。

A:或者以前的人出门在外很喜欢认老乡,或者纳粹德国的军人相信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德意志…就是说需要有一种概念来把一堆人凝聚起来,在过去可能是神话,现在可能是一些更复杂的东西。学术化一点的表达就是“想象共同体”。

B:对。哎,又到了那句话,人类真的好容易被自己束缚啊。

A:但这个好像和我说的那个NFT的“概念”又有点儿不太一样。

B:是,我也觉得不一样。这种概念或许是群体需要的投射。NFT那个概念太过刻意了。

A:我觉得马克思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B:你说。

A:他说人类社会是靠合作而慢慢变得复杂起来的(大概是他说的)

B:对,劳动创造了社会关系。劳动就有合作,不合作人无法生存。

A:一开始创造概念是为了合作,给物体起名字方便交流也好,创造一个想象共同体来凝聚大家也好,都是为了合作。

B:对。

A:然后后来概念越来越发展,就复杂起来了。从效果上来说就不太好说是不是还是能凝聚大家了。其实我觉得人类现在连自己的社会都搞不太明白了。

B:确实。概念的派系一直在分化。

A:现代社会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早就是概念套概念套概念了,作为一个智识有限的人类个体,真的很难理清几千年来几百亿人到底干了什么才让社会发展成了这个样子。

B:对。

B:我当时跟老师争论点就是 我说的公司是驱动大家合作的概念 ,而老师认为的公司是厂房是工人,我俩立论前提就不一样。我俩的争论好像是无解的。

A:我觉得你俩的观点糅合一下就是公司的定义了。

B:哈哈哈,确实。

A:只有厂房和工人是不行的,还需要“公司”这个概念来把他们连结起来,不然他们就只是原子化的个体。

B:对。

A:不然就会有人说类似“我凭什么要和你合作”这样的话。

B:是。无序因概念而组织。

A:这句话很棒。

B:这样说人真是有意思的动物。

B:人需要认识自己,认识人类,人类学nb!

A:是。

A:我觉得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其实用鲁迅的话来讲就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B:为什么?

A:就是,虽然大家都是人类,生理结构都差不多,但想的真的千差万别。

B:对对,真的理解不了。

A:甚至有的人认为杀掉劣势人来保证种族优势就是天经地义的(希特勒)。

B:共情有时候还是自己以为共情的。

A:哈哈哈我觉得这样说好像也不太合适。我觉得共情是一种从大家经历中提取出来的共性。可能经历的具体的事儿不一样,但产生了相似的情感,所以就有了共情。

B:这样是可以的,但是细节还是会有区别。

A:对。一个人的情感另一个人很难完全去体会。因为人的思想和感受是细腻的东西。

B:对。总的来看都在一个大框架之下,仔细体会就千差万别,这也是有趣的地方。

A:相比起来语言就显得很粗糙。一个人很难完全用语言描述出自己某种细微的感触。词不达意。

B:对。

A:所以完全的共情是不存在的,但提取出相似的情感,是可以做到的。

B:对的。

A:我记得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来着。

B:啥?

A:说语言发展的方向应该是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准确,才能尽可能地描述出这个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世界。

B:对对对,就是应该这样!

A:我当时用这个论点来反对对“公知”的污名化。

B:我身边也有人反对拿理中客来讽刺人。

A:理性不一定是最可靠的东西,但它是我们目前为止能拿出来的最可靠的东西。如果连理性都不相信了,那不是又倒退回原始社会了(

B:太对了。

A:我那篇文章里说公知这个词被污名化后,到现在我们也很难找到一个意思差不多而不带贬义的词来替代它。

B:大众学者?知识分子感觉带有阶级属性。

A:大众学者这个词还是不够准确。

B:为啥?我觉得这是同义词替换。

A:它也可以指研究比较贴近大众生活的东西的学者(

B:哦,也是。

A:而公知更多的来讲是一个偏政治的概念。

B:强调社会影响。

A:对。愿意为公众利益做出贡献/呼吁的知识分子,简称公共知识分子,简称公知。你会发现除了公知,很难有其他更贴切的词来形容这种人。就跟漫画里表现“灵光一闪”除了电灯泡也很难有其他很贴切的表现手法一样,这个词被污名化了是很可惜的(

B:如果按照这个定义那伏尔泰他们也是算的。

A:是的。

B: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很难的。

A:确实。但搞人文社科的多少都有点儿这样的情怀,毕竟是跑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B:嗐,我也是,大家都是。

B:我通透了许多。我以前特别喜欢这段话,完了我对儒家了解更多之后有点不太舒服,现在我又好了。因为人文社科就是这样。

A:是的。让我们再来引用老师的一段话。

B:什么?

A:“社会科学,就是研究怎么让人生活的更好的学科”。

B:对,说的太对了。有很多种解释的方法,只要让大家过得好。他是这个意思。

A:是的。有时候为了一些概念啥的打来打去真的没啥意思(指圣战)。大家都圈地自萌不是也挺好的吗。

B:我们老师也说咱的研究领域没有标准答案。

A:人文社科是一个平衡的艺术(

B:只要自己的推理证据得当,皆大欢喜呀。

A:是。人文社科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每个人都想的不一样,我用一种什么方式才能让大家都尽可能地自由快乐的生活,而又不会造成争执。这其实就是人文社科,或者政治(笑)

B:对,就是这样。为了人类幸福,少吵点架,多办点事。

A:是这样的。

B:但按照这样推理学人文学科的会变得很圆滑,事实上很多人却变得更加刚硬,我想可能就是看的不够多,看的多了,就懂得了圈地自萌的艺术。

A:人文社科的内核应该是圆滑的,但问题是圆滑这个概念它本身就不是一个共识。总有一些人认为另一些人就该死(

B:确实。儒家道家都对刚硬和圆滑有讲。

A:刚硬是为了维护这种“圆滑”的原则,或者说的高大上一点儿,维护普世价值。

B:我觉得“普世价值”这个词也有点儿…你懂。

A:哈哈,是的,也被污名化了。

B:就叫它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吧。

A:听起来就像人类命运共同体。

B:我是很喜欢这个理论的。

A:是的,这个词描绘的远景其实是很美好的。

A:但我还是坚持使用“公知”和“普世价值”这两个词。可能是一种解释不清的倔强吧。

A:这又是“人是复杂的”的一个例子(捂脸)。

B:是的。

B:大同社会和共产主义,我都特别感兴趣,非常美好,值得人类去努力。

A:是。但怎么达到这个目的,手段很重要。

B:是的。

A:用徐志摩的话说,不能因为相信只有渡过一片血污海才能到达天堂,就手动去制造这片血污海。

B:我突然想到了义利合一。义利合一了人类才能心无旁骛的为之奋斗,符合道德更符合利益。

A:嗐,我觉得这样想其实有点儿极端(

B:请讲。

A:就,共产主义的一个假设就是,人类的利益都是一样的,大家理解的幸福也是一样的。所以才能实现那么一个“大同社会”。

B:哈哈哈,咱俩的话一样又不一样。

A:但实际情况是人是很复杂的,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个具体的“人类共同利益”。

B:但抽象出来是可能。得找到最大的公约数。

A:这倒是。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找到的并不是公约数,而是少数服从多数(捂脸)。

A:要是大家都追求义利合一是会打起来的(

B:你这样说也有意思,我get了。

B:其实这个想法是墨子提到然后我老师说的,用来解决好人为什么活不长的问题(狗头)

A:(笑)

A:所以还是那句话,人文社科是一个圆滑的学科,想问题不能那么极端。别去钻牛角尖。

B:yes, I get!

A:因为人文社科的终极目的是让每个人都尽可能地活得好。所以你不去钻那个牛角尖,自己心里舒服一点儿,其实也是对这个学科做贡献了哈哈哈哈

B:谢谢,我有悟到。

B:我昨天还见到一种观点是:做个懂点权术的好人 许多好人太刚直而不愿意圆滑维护自己最底层的正义。

A:虽然很残酷,但事实是这样的。所以做好人要比做坏人难得多(

B:对。

A:至少坏人用不那么正大光明的手段的时候不会有心理负担,也不会有人跳出来指责他(

B:我知道为什么学人文社科使我快乐了。

A:哈哈哈文科确实有意思。我觉得研究人类本身是挺有意思的,所以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我都愿意去了解一些。

B:对对对。

A:有时候你会不得不感叹,有些说法有些东西是真的很厉害。然后有时候你又能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里找到深层的共性。或者在某个瞬间突然理解了某人写某篇文章时微妙的心情。

B:我一看到就跟灯泡开了一样。

A:就,很有意思,真的很有意思。

B:对对对,我最近读诗经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A:有时候你在读的时候就能想起以前自己经历过的某个场景,或者在某个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中突然想起某句很贴切的句子。然后你就会会心一笑,原来那个家伙当时和我想的一样,会有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就很快乐。

B:对对对。我现在就感觉中国古人也是很有意思的。心有灵犀的时候会超级快乐。

B:诗经里你仔细挖掘还会找到些意想不到的东西,会感觉古人也是热情真诚的。诗经真的很好。

A:是的。文字是能承载感情和力量的,能保留几千年到今天的东西,里面必定有某些能引发共鸣的真诚的东西。

B:对,我现在理解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美了。它讲真诚的话。就是你得耐心点儿。

A:其实不如说是文学之美。

B:我感觉其他的经典也是如此。

A:咱们很有默契哈哈哈

A:是的,真诚总是能吸引人的。说起来,我前两天刷b站,看到那个敦煌石窟版的《将进酒》和现在的通行版本就有些差别。那个版本是“古来圣贤皆死尽,唯有饮者留其名”,我觉得这句更真诚,更像是李白的性格,喝醉了就开始口无遮掩了。

B:哈哈哈我也刷到了。那个叫啥来着,哦对了,《惜罇空》。

A:很符合他。李白喝醉了都能叫高力士给他脱鞋,有啥事儿是他干不出来的?

B:哈哈哈是,他是谪仙人。

B:《惜罇空》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可惜我这酒咋就喝没了呢,我还没喝够呢!”

A:哈哈哈

B:将进酒的读法还有争议呢,令我想到了床前明月光。

A:怎么讲?

B:床应该是井拦的意思,这样理解你就会感觉李白这首诗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A:哈哈哈这个我以前还不知道。

B:比那什么坐在小板凳睡在床上都符合逻辑。

A:是,理解成床的话是有点儿怪怪的。总感觉李白大半夜的搬个小床睡在外面有点不太正常的亚子(x

B:就是这样的。

A:刚刚那个描述莫名很有画面感哈哈哈

B:但如果是他站在井旁边,看见井里的月亮,是不是正常多了?

A:是。

B:而且井嘛,总有那么点乡思。很自然的,低头思故乡就来了。

A:对,因为中国有“背井离乡”这种说法嘛。看到井就想到思乡也是很正常的。

B:对,所以我说你会感觉李白这首诗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这也是我老师说的。

A:哈哈哈是这样的。

B:我当时听了直拍大腿,说这个解释真好!

A:哈哈哈,我以前背的时候咋就没发现这个有点儿违和呢?可能是因为背的时候太小了。

B:我当时是把它理解成板凳。

A:然后长大了就觉得这个诗我小时候就背过了,就知道意思,也就没细想过。

B:但板凳胡床总少了点那个意思。

A:现在想想我以前想象的那个画面里李白家的墙好像是透光的,而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发现这个想象画面的违和之处(

B:哈哈哈,我想象是有大窗户,不然月光照不了地上。谁知道李白可能真的在外面呢?

A:哈哈哈是的。

本文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