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凋之松柏

梦貘 2020-02-20

编者按:此文又是一篇应试作文,是与网友交流时所写。不代表笔者赞同文中的全部观点。但还是那句话,写都写了,不放出来怪可惜的。

  至圣先师孔老二曾经曰过一句话,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初读之时,脑中便浮现出了一幅画面:白茫茫、一望无际的雪原上,一棵松树孤零零的立在那,叶上堆满了雪,却依旧挺拔。这是一幅很有意境的画面,连带着还有点“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的意味。

  后凋之松柏。松柏为什么最后凋零?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讲,当然是松树抗寒能力强。但这么说,未免有点太煞风景,辜负了孔老夫子的一片心意。因此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更为浪漫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松柏最后凋零?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凋零了,这篇茫茫的雪原上就没有标志物了,如果有人从这里路过,便会迷路。因此后凋之松柏的精神,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

  那在人类社会,什么是后凋之松柏呢?中央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当年苦学俄语,为了去俄国学习汽车制造技术,这是后凋之松柏;说出“毕生所学,只为此刻”,从这次疫情中反思,推进社会变革的学者,这是后凋之松柏;奋战在一线,不求回报的白衣天使、社会各界人士们,这是后凋之松柏……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乐于奉献。总有人持有一种论调,说人都是自私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特定领域,比如经济学领域,这是对的的,甚至是理想条件。经济学家们有一种专门针对这种人的称呼,叫“经济人”。但诚如哲学课本所言,真理都是有范围的。脱离了经济学领域,来到社会学领域,这个理想条件便出问题了。我不知道鼓吹“精致的利己主义”的人,在看到奋战在一线的人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但我知道,推动社会发展的不会是那些一边斤斤计较,一边嘲讽一线人员的的人。

  为什么我们需要后凋之松柏呢?

  有句俗话,叫“天塌下来了有长的高的人顶着”。谁那么傻啊?他们不会蹲下来啊。他们本可以蹲下来,但他们选择将生的机会留给了他人。我想起了切尔诺贝利那三名自愿深入辐射区的工人。如果不是他们,欧洲现在怕已经是一片无人区了。他们下去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呢?想自己上来了能得到多少表彰?不会吧。就算他们这辈子从来没有考虑过家国大事,但那一刻他们的心里装着的一定是欧洲人民。

  我们需要后凋之松柏,因为正是这些后凋的松柏,保证了茫茫雪原的旅者不会迷路,正是这些后凋之松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人的价值体现在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因此我们需要回馈社会,不能做白眼狼,对吧?

  那我们是否应当争做后凋之松柏呢?我的态度是,应当。不光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也是为了不辜负自己读过的那么多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为了告诉那些舍己为人的先辈们:你们没做错,你们的精神还在被后人学习,人类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争做后凋之松柏,不要求你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只要做好自己,做得比他人好一点点,不要被歪风邪气裹挟着走,就够了。比如在遇到“约定俗成”的事时,想想合不合理;比如遇到不公,或者看到别人遭遇不公时,敢为自己或他人的权利而争取;比如在做事时,尽量不作恶;比如时刻谨记自己是人,这个星球上的七十亿,在他们的各种身份之上,首先是和你一样有血有肉的大活人。

  毕竟,比其他的植物稍微晚一点凋零,那也是“后凋”嘛。

本文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