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独立博客已死的年代

梦貘 2022-04-20

感觉这篇文章或许更适合当博客三周年的献礼。但我这个人从来都是比较急的,三周年还有半年呢,还是当一篇普通文章发了好了,毕竟做事要趁热情嘛,对吧?

突然发现写博客也已经断断续续两年多的时间了。昨天折腾了一整天,给博客加上了评论区和搜索的功能。虽然只是一个Jekyll框架的静态博客,但现在用起来也很顺手了。

其实给Jekyll加评论区也不是很复杂的事,像我这套模板里就已经集成了Discuz和Gitalk的插件,只要简单配置就能用了。

但这两个解决方案都不太完美,GitHub在国内的访问并不十分稳定,Discuz更是已经被墙了,而且这两个评论区都需要先注册账号才能评论,而且数据都不在自己手里。

我想要的评论区,应该是像WordPress那样输入昵称和一个电子邮箱就能评论的,而且最好是数据自有。后来找到了Artalk,才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实我感觉我这个对于评论区的要求有点儿赛博洁癖,其实我建这个博客也是这样的。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一个平台化的时代,自建网站不仅费钱而且麻烦,遇到问题也只能自己慢慢摸索,与之比起来当然是微博、微信公众号这样现成的平台更方便。

但我其实并不喜欢平台,一方面就如我两年前的开博词所说的,不自由,受审查。其实不光是墙国的平台受审查,推特也一样。特朗普不是就被封了吗?其实我的观点和马斯克是差不多的,我支持言论和思想的绝对自由。

另外一方面,就是我的赛博洁癖了。经历了360云盘关闭、贴吧大规模删帖事件之后,我开始意识到也许互联网的记忆并没有那么长。就像是网上冲浪经常会遇到死链一样,很少能有一个网站能维持自己的链接十年不变,就是我自己的博客,也从两年前的免费域名换成了现在这个付费域名。

正是因为互联网上的数据随时都会消失,所以我大概养成了一种赛博仓鼠癖的习惯,就是看到什么有用的文件都会保存下来。遇到好用的服务,我也会思考它有没有开源,或者有没有开源的替代品。

我追求开源,其实也不是出于安全考虑–毕竟我也不是科班出身,就算给我源代码,我也不一定能看明白,而是在追求一种,就算这个平台倒闭了,我也能用它的源代码自己维持一个小小的服务自用的心态。正是因为这种心态,每次我在GitHub上看到一个好用的开源项目时,都会fork一份。

另外,我还会追求数据自有以及服务迁移的简便性。因为国内的法律在数据的所有权这一块还不甚明确,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将数据作为他们所提供的一种有权随时收回的服务,而不是用户的财产。所以我对数据存放在他们那里很不放心。另外就是对国内服务提供商以及国家的不信任:我不想让老大哥看见我在干什么,尽管我可能渺小到不值一提。

说到数据的所有权,这一块确实国外的月亮比较圆。一些国家将数据定义为用户的资产,平台必须给用户提供数据导出的服务。而这个法律也被很好的推行了,像是Google、Twitter、Facebook等公司都提供了数据导出服务。

但它们其实也只能导出数据而不能导入,也就是说你的数据只能你自己拿来做纪念,而不能拿来“赛博搬家”。

我觉得微博、Twitter这样的集中式的大平台都会存在赛博暴政的问题,就是平台会利用自己的市场垄断地位强迫用户接受不平等条款。其实不光是大网络公司会这样,所有的权力,一旦缺乏监督,就会腐化。但我看到了社交平台发展的新方向–Mastodon,一个“联邦式”的“推特”。就像政治上的联邦制一样,这种赛博联邦制也拥有很显著的优点。简单来说,这个新兴社交平台允许每个用户建立自己的站点,完全自己定义规则,数据自有并且可以在不同站点之间互相迁移,每个站点都可以连接到公共的“联邦宇宙”。

互联网的意义应该是将人们连接在一起,拉平因为多种不平等而造成的鸿沟和壁垒,赋予每个人平等的身份和话语权,每个人都能自由的便捷的在网络上获取资讯。在这里不应该有赛博霸权,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不受约束的表达渠道,我觉得这才是互联网,一个独立于龌龌龊龊拉拉杂杂的现实的赛博乌托邦。

我们确实生活在了一个好时代,互联网的便捷性让我们能自由的获取信息,如果你愿意花一点功夫,就算被屏蔽的信息也没有那么难以获取。就像有位网友说过,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做私人研究最便捷的时代。而且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真的有互联网共享精神的家伙们,给你我这样不太懂技术的人提供了一些开箱即用的工具,像是我的这个博客,就要完全感谢网友们愿意无私的共享自己的知识。我觉得这其实也是一种浪漫:我用世界各地与我素不相识的网友们愿意无私共享的知识和资源,搭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赛博乌托邦。

在这个时代,做一些看起来很程序员的事甚至不是很需要“技术”了,因为有大把几乎可以算是开箱即用的工具。唯一对你的挑战就是你的创意,如何去使用这些工具。

比如我就在想,Artalk这个评论工具,如果稍微改一下,是不是就可以做成一个吐墙或者私人微博呢?

而追求迁移的简便性,也是希望在一个平台倒下时,我能较为便捷的转移到另一个平台。

基于以上原因,相比起大平台,我还是选择了独立博客。尽管这是一个独立博客已死的年代。

是啊,大平台便捷,成本低,有流量,独立博客花钱、折腾,而且还没人看。这年头活跃的独立博客里其实是技术类的居多,因为对程序员们来说,自己做一个好看的博客本身就是自身码力的展示。而偏文科的独立博客其实是比较少的。我也见过一些心血来潮搞的文科博客,但好像大部分都没有坚持更新下来。

互联网从分布式,匿名的共享走向了平台化的霸权时代,越来越像现实世界了,而我却还愿意停留在那个古早的,纯粹的互联网上。就像是我现在还在用着2018年版本的Tim一样,我的博客也保留了一些古早而小众的功能,比如RSS订阅。

思想永远是最有力的武器,但我觉得在这个时代,技术也是反抗霸权的一个有力手段。都说简中已经被污染了,都说有些东西在国内发不出来,那我至少可以逃离吧?如果我无力改变黑暗的现实,如果我不能run去一个比较正常的地方,那我至少可以用技术给自己营造一个没有老大哥,没有人能管到我的地方,给自己一个存放碎碎念的小小天地。

对,碎碎念,其实我写这个博客一开始也就是想放一些碎碎念,甚至我的大部分文章的标签也是“碎碎念”。它并没有预定的主题,我甚至也没想会有人看它,一开始也就是抱着“有个博客很酷,我也要有一个”的心态建立的,但后来竟然真的写下来了,还写了两年多。这对于三分钟热度的我来讲其实也很不容易。

偶尔翻一翻以前的文章,还是会觉得自己很傻逼,但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我成长的证明。正是对于博客的这种定位,让我写下了置顶文章里的那个tos:在这个博客里我做的只是表达,我不需要有人带入任何身份对我进行任何评价,国内的审查已经很多了,我不要再自我审查,在这里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如果你看得不高兴你可以走。而我的文章都是我成长的证明,所以不管怎样,我也不会删掉它们。

其实我折腾独立博客也很长时间了,以前也建过站,但都是形式大于内容,或许有那么一两篇有闪光点的文章,最后也遗失了。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了这个解决方案:托管在GitHub上的由Jekyll驱动的静态博客,加上自己用一些别人的轮子加一些功能。

一方面是因为这样成本很低:托管在GitHub上的博客是完全免费的,每年我只要负担域名费用就行了,另一方面就是,静态博客框架的稳定性很高,我可以相对来讲不那么折腾,迁移也很方便。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小彩蛋,就是前一阵子我登陆GitHub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小勋章,GitHub告诉我,我的一部分代码将会被永久的保存在南极的冰盖下,作为宝贵的数字资源。我在想其中会不会有我的博客。

假如数千年后人类的考古学家从一大堆的代码里挖出了我的博客,看着几千年前一个普通人的碎碎念,不知他们会作何感想(笑)。

给博客加上访问量统计和评论功能,是最近才有的事,一方面是出于我爱折腾的天性,就像我虽然完全不懂编程,还是每天在折腾网页,用markdown写文章一样。尽管会花费比正常来说多得多的时间,遇到各种对于内行人来讲甚至很搞笑的困难,但我还是觉得这是一种乐趣。另外一方面也是我对这个博客的定位发生了改变。当然它首先还是一个我思想的杂货间,在这里我拥有完全的自主权,但我也想让这个博客稍微开放一点了,我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友善的和我交流看法,因为观点的碰撞也会推动思想的进步。但这里不欢迎任何不友好的讨论,我也拥有在不通知的前提下删除任何评论的权力。

其实就是有点向公共表达转型的意思了。但有意思的是,我前一年半年写的社会事件相关的东西比较多,最近反而写的形而上的东西更多了。

也不是不想写,我是真的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对社会进步起哪怕一丁点儿的推动作用,但我感觉自己是真的写不太动了。大概是有点儿政治性抑郁吧,就是你能真切的感受到,在这片魔幻的土地上,文字是无力的,思想是被压制的,人是麻木的。其实对社会实践的评论,除了找原因,翻来覆去也只能提倡自由平等多元包容这些普世价值,但是能听进去的人早已认同了这一套价值,听不进去的人说实话一篇文章也很难改变什么。总之,最近写社会事件类的文章给我一种西西弗斯推石头的感觉,我有点累了,已经不想再推了。

所以我把目光转向了一些更形而上的东西,就像魏晋人一样,无力改变现实,至少沉浸在一些形而上的东西里麻痹自己。不过我大概还没有到那个程度,毕竟总还是想做点儿什么,所以大概我只是累了,要坐在山脚下歇息歇息,总有一天,我还是会重新站起来,继续去推那块永远都会落下来的石头的。

虽然在这片土地上公共说理是有风险的,可能我的域名会被封,甚至可能我本人就被打电话约谈喝茶之类的。我总是过于小心,但这不是什么坏事,永远要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情。就像是这个博客其实没有那么多出线的文章,但我还是担心它有一天被封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审查呢?

但我不会刻意去规避这样的事情,毕竟连编程随想那样的大佬都能被抓,如果他们想要来搞我其实也很容易。所以博客域名如果被封了我不会去处理,就算被约谈只要我出来也还会继续写。只要我能写一天,只要我还自由一天,我就会写,毕竟戴着镣铐跳舞也比在沉默中死亡要好得多。

就算哪天这个博客没有了,我希望我依然会写,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思想是杀不死的。我希望我人到中年,如果还能看到这篇文章,不会嘲笑现在的我太理想,太中二。

而且我觉得这些形而上的东西也不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它就算不能改变现实,但它能给人力量,所以我还是在写,也还是在发。

可能我的博客内容,不是在谈公共事件就是在谈思想,很少谈自己,导致博客少了一丝的人情味。我觉得这和我的性格有关。我并不喜欢把自己的一举一动暴露在聚光灯下,就像我不喜欢老大哥一样,我也不喜欢网友审视我的生活,哪怕是瞄一眼都不行,所以我避免谈论自己,把生活中的琐事从博客中抽离出去–那些东西你们在生活中间的已经够多了,没有必要再在我的博客里读一遍。我只会分享我愿意分享的东西。

另一方面,我始终觉得互联网应该是匿名的,因此最近国内出台的那个发帖显示ip归属地的行为我就觉得十分傻逼,甚至觉得vpn可能因此会大卖。互联网不应该是一个势利的地方,在这里真正能决定你是否受欢迎的不是物质,而是你的精神,你的灵魂,你的谈吐,你的思想。因此我并不是很愿意把自己现实中的身份和互联网上的身份关联起来。我更希望互联网上的我只是一个自由而独立的精神。

我写这个博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觉得这些东西在我手里可能能比在中国大陆的服务提供商手里活更长的时间,GitHub也不像是会在短时间内倒闭的样子,就算它被封了,我也完全负担得起每个月额外的5美刀的服务器钱,来托管这个博客。

它更像是我的一块自留地,可能也会给意外发现它的人一个小小的惊喜。

我很喜欢网上冲浪的感觉,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流”,而是自己主动的在互联网上探索。互联网发展了这么多年,其实角角落落里都是生活的痕迹。误入一个小众爱好的论坛(说起来论坛也是时代的眼泪了),点进一个有趣的陌生网友的微博帐号,或者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作者不久前还在更新的博客,都会让我高兴好久,因为这是互联网活着的证明,它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这些散落在互联网角落的不起眼的零散信息,每一片的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所以我希望我的博客,将来哪天也能成为别人的意外之喜。或许某天你在网上冲浪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我这个博客,这是我自由独立的精神曾经活过的证明。

本来只是想简单谈谈我对博客的看法,没想到已经洋洋洒洒四千字了,更像是我的互联网哲学和对互联网的整体认知了。也不知道这么长的文章有没有人能坚持看下来,或许我该考虑给博客加一个“回到顶部”的按钮了。

突然感觉这篇文章或许更适合当博客三周年的献礼。但我这个人从来都是比较急的,三周年还有半年呢,还是当一篇普通文章发了好了,毕竟做事要趁热情嘛,对吧?

另:其实建立一个没有评论区的静态博客还是很简单的,零基础五分钟就能上手,如果想建一个和我这个差不多的博客,可以参考一下这个链接

本文阅读量: